TXT下书>军事历史>超级科技强国>第四百二十七章 挥师西征 进攻苏联

回到汉京后,张蜀生很快从中华号星际战舰带来的巨大喜悦中恢复过来,每i里虽然心情很好,却不至于被这仅有的一艘的星际战舰迷晕了心智。

中华号战舰非常强大,足以纵横太阳系,但这没有太大的作用,毕竟太阳系就只有一家文明,面对十光年之外的龙山星域,中华文明还是一个新生的雏儿,当然,这个一级文明澎湃发展的速度将足以让世人,甚至是龙山星域的人震惊。

只是现在,文明道路依然漫长,革命事业尚未成功,他自然是再次埋头到了繁忙的科研任务和政务中。

1946年11月7i,中华帝国建国第七天,就在张蜀生对着一份兑换列表,左右犹豫难以决定的时候,一个不算好坏的大消息传来,打扰了他的兑换大业。大陆系统的开启,除了那些包括中华号星际战舰在内的直接奖励以外,还有2000万的奖励积分,加上之前积累的1000余万(国家系统升级时,系统能量积分为500余万,后续攻城略地,文明发展都得到了不菲的积分奖励。),此时张蜀生坐拥小4000万积分,这些积分如果全部拿来兑换星际战舰,甚至可以兑换七八艘,只是,作为一个矢志于文明发展的种族来说,需要兑换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多到张蜀生花了六天时间都还只是理出了一个头绪。

“委员长,欧洲时间今天凌晨,盟军终于结束了数个月的佯攻计划,放弃了之前的三个登陆点一级从芬兰境内进攻欧洲的计划,原本的计划虽然风险较小,稳扎稳打,但却面临一个作战时间长,难以快速击垮德军为主的纳粹联盟的问题。

他们的佯攻计划是分别从法国沿海城市和比利时的某个沿海地区登陆,因为这里有大量适合登陆的场地,也便于部队快速登陆展开,而且离英国本土最近。但同时,这些地区也面临着德国空军的重点防御,希特勒更是调集一百四十多万军队固守滩涂。

然而,今天凌晨,英美联军为主的盟军却在荷兰沿海登陆,血战数个小时,大量使用的空降部队已经拿下了阿姆斯特丹,从背部歼灭了德军的滩头防御部队后,大规模的登陆部队正在上岸,同盟国和轴心国的空军也在上空疯狂厮杀。”

总参谋长蒋百里,特情部主任罗峰,作战部长粟裕任二人一起到张蜀生的办公室做军情汇报。

张蜀生回转身,看着粟裕任在欧洲地图上标注出来的登陆形势简图,不由笑道,“德国人当初没有不惜一切手段拿下英国人真是最大的错误。盟军先是秘密集结部队,作出佯攻瑞典等北欧国家,造成先占北欧然后稳扎稳打进攻欧洲腹地的假象,最终却以英伦为跳板,面对漫长的欧洲海岸线轻松选择了一处登陆场,这才让德国人防不胜防,最终导致了盟军的成功登陆。

说到底,兵力不足,空军力量也开始被盟军全线拉下!”

根据最新的二战各国情报来看,目前欧洲纳粹同盟拥有的喷气式战斗机只有3000多架,而同盟国拥有的喷气式战斗机已经达到了5000多架,而且都是xing能强劲的美式喷气式战斗机。

海军实力方面,同盟国能够动用的海军力量和海上运输力量是不包括中国在内的轴心国的二十多倍。

就连同盟国在欧洲沿海的进攻兵力都是轴心国防御兵力的1.3倍,而同盟国可以集中登陆进攻,而纳粹却要分兵驻防各地,沿着海岸线全线防御。被动防御和重点登陆,轴心国同样没有逃过原本历史上的下场。

只是原本历史上同盟国开辟出第二战场后,轴心国就败局已定,而如今,轴心国还有一个东方巨擘横亘在二战的胜利天平上,松一松能让猛进,压一压,能让战争天平的倒向立刻反转。

二战不可能永远打下去,正如张蜀生正摩拳擦掌地准备大规模兑换高科技物品一样,文明发展太需要时间了,越早行动越好,总不能让战争打一辈子严重拖累文明的进步。

但是,战争也不可能一夜间结束,不是指狭义上的二战,而是全球战争。对于这个远大的目标,张蜀生制定了几步走的办法。

“大帝国的形成,必然会受到一些传统思维的反对,尤其是一些小国的原住民。但是,如果这样的帝国或者联邦同时拥有两个,那么一切都将看起来合情合理。”

张蜀生是已经下定决心要拉着德国人一起当陪练,虽然,德国人未来可能暂时主导一段时间的欧洲联邦将会注定问题重重,发展缓慢,甚至严重地战争后遗症所拖累,但是,作为一个反衬中华帝国的权力体存在,它将以小弟的姿态陪着中华帝国一路前行,直到不再需要它。

“莫斯科北部的盟军也集结起了一支150多万人的大军,和欧洲沿海的同盟[**]团一起,组成第二个进攻方向,夹击欧洲腹地。也就是说,同盟国为了这次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动用了三百万人左右的兵力。

另外他们还煽动了众多欧洲本土的游击队和反抗势力,甚至意图策反一些不坚定的纳粹联盟军队……”

从蒋百里的缓缓讲述中,张蜀生发现德国人的形势真的非常不乐观。

“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人冒着苏联被彻底摧毁的巨大危险也要加速进攻欧洲,是意识到形势已经不乐观到了极致。他们担心我们向欧洲快速进军,从而导致同盟国战略事实上的失败。他们不愿意二战出现和谈的局面,妄想放手一搏,拿下欧洲,以全球之力逼迫我们让步……”


状态提示:第四百二十七章 挥师西征 进攻苏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