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上午。
一大早辛庄训练基地田径场上,噗噗噗的脚步声不绝于耳。
三圈的热身跑之后,苏祖正绕着体育场跑道慢走着将身体活动开,一边双手轻微地摆臂,似乎在模仿自己过弯道时候,重心的把握。
今年在200米项目上,苏祖的进步很大,从成绩上来说,远远超过100米。
这是因为200米讲究的中后半程的速度保持能力,在这点上,苏祖连续两年在亚高原的冬训对于他的提升还是很明显。
他不缺乏速度,缺乏的是速度的保持能力,在这一点渐渐补足之后,他在200米项目上的提升才会如此巨大。
不过,苏祖自己知道还有一些问题需要他在琢磨一下,技术还需要进步一的雕琢。他是100米短跑出身,在200米的弯道技术上就会显得有些粗糙。
虽然后面通过训练接力赛,第一棒和第三棒的弯道训练,完善了不少,但和最顶级的200米选手相比,他自己可以感受到相对还是有些粗糙。
在身体重心把握和弯道加速上,达不到他在100米上的那样圆转如意。这一点也是当前100米选手多少的问题,像加特林和鲍威尔,两人在200米上的稳定表现,就远远差于100米。
训练的侧重点不同,造成最后的结果自然不一样。
和普通的选手在同场比赛的时候,还能通过硬实力来弥补这一点,但是在和同一水平的顶尖选手较量,任何一丁点细微的差距,都会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苏祖在慢走经过弯道阶段的时候,就再一次感受自己身体在这个阶段处于高速时重心的把握和手臂摆臂弧度的大小。
200米和400米项目里,到了选手最后冲刺的一个弯道,经常会出现轧道的情况,很多时候也就是选手在这方面的技术还不够完美。
当身体进入绝对高速,或者达到一定疲劳程度时,无法更完美的把握住身体的重心,一不小心就踩线轧道,最后没有了成绩。
在有高倍摄像机覆盖全场的今天,几乎任何一点犯规的动作,到最后都会被查出来取消成绩。
在原地绕场走了一圈之后,苏祖感觉到身体渐渐已经活动开,方才热身时候带来的有些急促呼吸感,到此刻也平复了下去,便准备继续开始直接的常规100米和200米的适应性训练。
这是2007年以来养成的训练方式,每一天的清晨,都进行一段时间新跑法的适应。
身体的节奏和技术都是长期一遍又一遍训练,使得肌肉记忆大脑反应都纯粹成为了下意识,是一种如同呼吸眨眼般的自然反应,完全成为了一种本能,才能够在赛场跑出理想的成绩。
一般来说对于短跑运动员,如果骤然改变自己的跑法和节奏,起码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够完全重新适应。
毕竟扭转人体的自然习惯,并且要达到先前水平甚至超越先前的水平,这是一个长期反复练习的结果。
这就像是走路,普通人走路的方式各异,但是从军之后,经过长期的队列正步等各种军姿训练,几年的时间就会完全变化。而这种变化如同是长期在军中,完全融入身体本能,可能以后自然而然一辈子都会如此。
而如果两年的服兵役结束,重新回归社会,可能一部分人在开始一段时间还会保持军队里羊城的习惯,但慢慢地不出多场时间,又将重新回归到之前。
说到底,就是一个长期训练反复不断的结果,将某些东西直接浸透到骨髓里,成了身体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在真正高强度高水平的竞技比赛中出现稳定甚至超出的发挥。
苏祖能够七八个月的时间就再次适应新跑法,并且打破了自己的极限,一方面是这种优化本身十分符合他的身体状况,另一个也是他日复一日完全整个人都沉浸在训练上面。
而且,苏祖的自我感觉,他现在不但是要保持住身体养成的新的节奏和习惯,还应该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
从2001年踏上短跑开始,他从一个门外汉,对于这些只是知道最粗浅的知识,甚至很多了解的训练方法都是道听途说。
到现在六年多时间过去,他自己在不断学习和结合自己身体的情况,已经渐渐理出了训练的方式和重心。
这也是一个顶尖运动员渐渐走到后面的过程,因为有理论指导,还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更能够把握住那很细微的一点点的变化。
这也是田径教练很多都是运动员出身的缘故,田径尤其是径赛这一类,不像球类的对抗性运动,是多人集体合作项目,要配合和技术。径赛或者说很多如乒乓球羽毛球这一类的运动,都是一人成军。
自己从新手入门,到一步步完善技术,登上顶端,这个途中经历过的所有东西,几乎都是可以给其他人参照训练和吸取经验的。
像卡尔-刘易斯、迈克尔-约翰逊这些运动员,到了职业生涯后期,基本上已经不需要教练给他们制定计划,自己就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训练。
这一点李志忠对于苏祖也开始放得比较松,从去年苏祖改节奏的训练开始,训练的计划就渐渐由苏祖自己主导、掌控训练计划和进程。
在后世苏丙天2018年接连开始打破自己60米最好成绩,很大一部分因素也是开始由他自己开始掌握训练方式和进程,自我思考。
当然这不能否定之前教练给予指导训练的意义说在,只是到了职业生涯中后期,大量的比赛和训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