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都市现代>汉末之天下>第220章 作诗辟蔡邕

安邑城中,百姓纷纷夹到迎接刘凡。希望一睹刘凡真容。

当初在安邑的时候,刘凡是有声望,但是他声望远没有达到这种地步。一露身影,就受万众瞩目。

同时,刘凡有些抱罪怀瑕,愧对乡亲父老。

大半年前,刘凡带着五千河东子弟平叛黄巾,战争无情,数百士兵死在异乡。

回到洛阳之后,刘凡已下令抚恤那些伤亡士兵的家属。

他麾下每一名士兵的家乡、亲人都由主簿刘江明确记录。若不幸战死,都会有厚重的抚恤送至其家中。

刘凡绝对不会让士兵白白送命,正因为如此,在严肃的军纪下,士兵才没有怨言。

这就是战争,以一少部分人的生命,换去无数人的安定。死去的士兵,都是民族英雄。

“蔡公可否在城中?”刘凡向王邑问道。

蔡邕雕刻的熹平石经他已读完,蔡邕的才华毋庸置疑。

他的学问几乎汲取了百家之言,以《释诲》来警惕和自勉,使其在学问上一丝不苟。

蔡邕做过县令,在朝中任议郎,多次劝谏刘宏。弹劾贪赃枉法的官吏。所以不被宦官所容。

中常侍合谋诬陷蔡邕,并且将死罪往蔡邕头上扣,幸亏中常侍吕强为蔡邕求情,使蔡邕不至于被弃市。

但蔡邕最终还是被流放至朔方,朔方汉胡混居,随时在鲜卑、匈奴的马蹄之下。

九个月后,刘宏怜爱蔡邕高才,赦免蔡邕。

可蔡邕依旧不畏权势,还没回到洛阳,又得罪了宦官势力。逃往吴会之地,往来依靠羊续家族声望,得以保存。

刘凡不仅仰慕蔡邕的才华,还看中蔡邕的能力,骠骑大将军府缺一长史,刘凡打算请蔡邕担任。

“伯喈正在府中。他是什么脾气,骠骑大将军也知道。”王邑笑着对刘凡回道。

蔡邕不会向河东那些世家一样趋炎附势,或者口是心非。

蔡邕只是一介白身,没必要与那些人一起,去城门口迎接刘凡。

“吾领雁门太守,幕府少长史,叹身边无人可用,唯蔡公可胜任。”

骠骑大将军府的长史为将兵长史,可领兵作战,如羊续那样文武双全。

现在刘凡最需要一名可以治理州郡的能吏。

张钧过刚,不合常道。

荀攸是他心腹谋士,外出作战肯定会带在身边。

蔡邕博学广闻,又入仕多年,一郡政事对他来说应该轻而易举。

“只怕伯喈会以年老为借口不肯重登仕途。”王邑了解蔡邕,摇头说道。

年轻的时候都志在四方,抱负不凡。

年过五十,已知天命,鹏程万里,壮志凌云,譬如云烟。

或许偶尔会发出几声感叹。

不是谁都与公孙弘一样,四十岁才开始识字学习,闭门造车不行,四处拜师,六十岁被举荐为官,七十岁拜相。公孙弘是汉代第一位丞相褒侯者,倍享殊荣。

公孙弘用他的事迹向士人证明了有志不在年高,只要心志坚定,勇于进取。必能大器晚成。

“既然如此,吾便不再去蔡公府了,吾题诗歌一首,劳烦太守转告蔡公。”刘凡说完,让赵霁拿出纸笔,当街提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咏公志。

这是曹操在二十年后做出的《龟虽寿》,以此来赞美自己老当益壮,积极进取。

今天刘凡搬出这首诗歌,希望蔡邕看到后,能为此感动。

“蔡公若同意为骠骑大将军府长史,明日辰时前,到城外找吾。辰时之后,大军就会离开安邑。”刘凡将龟虽寿交给王邑。成与不成,他不会强求。

蔡邕的名声在这个时代家喻户晓。他的述行赋,尽人皆知。

单论个人影响,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桃李满天下。

曾经,蔡邕的死敌阳球派遣刺客去刺杀他,刺客反而被蔡邕的名气折服,被蔡邕言语感动。

他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后母病,蔡邕不论盛夏严冬、气候变化,都没有解过衣带,七十天没有睡过觉。母亲去世后,就在墓旁盖一间房子住下守着,一动一静,都遵守礼制。一只兔子很驯顺地在他的住宅旁边跳跃,又有木生连理枝,远近的人都觉得奇怪,前来观看的人很多。他与叔父、叔伯兄弟同居,三代没有分家,乡里的人都称赞他品行好。

汉代,以孝立国,百善孝为先。不管是哪一位皇帝都喜欢孝顺的人。所以察举制科目众多,却以孝廉最具有功名。

数十年前,扇枕温衾,江夏黄香,天下无双。成为为民之吏。

书法、文学、经学、天文、数学、音律,蔡邕样样精通。

在这个时代,没有一个人对汉代历史的了解,超过蔡邕,他晚年编著汉史。但还没有编著完成,就被杀害。

“汉代的历史,谁来考证啊!”这是蔡邕死后,大儒郑玄发出的叹息。兖州之地举州留蔡邕画像纪念。

王邑接过那张纸,他也被这首诗歌感触到心境。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蔡邕好强,看到这首诗,怎么会不跟着刘凡北上?

诗的最后两句是附文,刘凡在安邑城中半道而走,蔡邕若不去,刘凡将置


状态提示:第220章 作诗辟蔡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