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168节 蜂群 2
于畜生,唯一该做的就是将其打死。

被日军舰炮火光闪耀得忽明忽暗的黄浦江的江面上,几个怒发冲冠的黑点出现在远方,紧随其后的还有数量更多的、列成严格队形的黑点,中国海军的鱼雷艇编队出击了。出击的鱼雷艇编队共两部分,第六大队的20艘鱼雷艇从黄浦江上游出发,第五大队的30艘鱼雷艇则从长江上游出发,一头一尾,夹击位于黄浦江下游的日军舰队主力,同时参战的还有中国海军的两艘布雷舰,分别是“普安号”和“定安号”,这两舰原是德国商船,上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将这两艘滞留在中国的德国商船扣押、接收、改造成军舰,起初是运输舰,后改造为布雷舰。普安号排水量2300多吨,定安号排水量1200多吨,两舰跟随第五鱼雷艇大队一起从长江上游出发,负责在黄浦江汇入长江的入江口处布设水雷,彻底堵死日军舰队逃出黄浦江的道路。

参战的中国海军鱼雷艇共50艘,计250名鱼雷艇水兵,出发前,每个水兵都拍照留影、给家里写下遗书,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本质是海上(江上)敢死队,九死一生甚至有去无回。虽然任务非常凶险,但水兵们斗志昂扬、士气如虹,毫无悲观沮丧的情绪。“我们可能会死,人生自古谁无死,更何况我们是军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死之前把鱼雷尽最大努力地命中敌舰!死就死,能拉着一大批小日本一起死,够本了!几艘几十吨重的鱼雷艇、几十条人命,能换来日本人一艘几千吨甚至上万吨的军舰、几百条人命,这难道还不划算?”欧阳四海在出击前是这样说的,“日本人一直对他们的武士道精神引以为豪,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其核心就是不怕死,日本人确实不怕死,并且日本人认为他们是全世界最不怕死的并且可以靠这种不怕死精神来战胜别的民族,但我们要告诉他们,我们中国人同样不怕死!日本人狠,我们要比他们更狠!这也是我们能打败日本人的唯一手段!”

黄浦江的江面上,中国海军的鱼雷艇编队以亡命徒之势,风驰电掣地扑向日军舰队。

国军鱼雷艇编队的一号、二号目标当然是攻击价值最大的出云号和磐手号装甲巡洋舰,这两舰不但是日本海军目前在中国战场上的最大的两艘军舰,还是日本海军“支那方面舰队”的旗舰和主力舰,若能将其击沉,意义无穷。此时的出云号和磐手号在六艘驱逐舰的护卫下,游弋于黄浦江在上海市杨浦区的江段上,位置已经比较深入了,长谷川中将之所以敢于让他的舰队“深入敌后”,一是因为他怒火中烧,有些意气用事,二是因为他并不认为中国军队有能力击沉他的强大舰队。

凌晨4时整,国军第六鱼雷艇大队正式顺黄浦江而下,距日军舰队约10公里。

与此同时,国军第五鱼雷艇大队以及普安号、定安号布雷舰开至宝山区黄浦江入江口,距日军舰队约6公里。为防打草惊蛇,第五大队行动时间要延迟滞后一些,因为日军舰队若发现第五大队,很可能迅速从黄浦江逃入长江,第六大队就无法联合第五大队一起展开攻击。

长谷川中将虽然在这场战役中犯下了前提性的重大错误,但他并非真的让他的舰队“倾巢”钻入黄浦江内,主力舰虽然在黄浦江内,在黄浦江入江口和附近长江的江段上仍然保留部分舰艇,进行掩护和警戒。凌晨4时7分,在黄浦江入江口处上游五百米处的日军炮舰“比良号”借助着忽闪忽闪的火光,发现“两艘可疑的疑似军舰的大型船只正在从长江上游开来”,并随即对出云号进行了汇报。

被比良号炮舰发现的是普安号、定安号布雷舰,实际上在普安号、定安号身侧,第五大队的三十艘鱼雷艇正急速开动,但由于鱼雷艇体积小、速度快,加上此时天色可见度不高,所以比良号没有发现国军的鱼雷艇。

接到报告的长谷川中将没有疏忽大意,他认为这是中国海军在长江上游的舰队派来的两艘参战军舰,对于中国海军那些老掉牙的军舰,他很是不屑一顾,因此他命令磐手号以及负责护卫磐手号的矢风号、羽风号驱逐舰驶出黄浦江,消灭或击退来袭的两艘中国海军军舰。随着长谷川中将的这个命令,磐手号和矢风号、羽风号驱逐舰开始驶出黄浦江,而出云号和峰风号、泽风号、冲风号、岛风号驱逐舰仍然在黄浦江内。

凌晨4时10分,站在第五大队一号鱼雷艇上的欧阳四海在扑面而来的江风中两手哆哆嗦嗦地点起一根香烟,因为他看到了目标。日军舰队内各舰此时都在竭尽全力地炮击着陆地,炮弹出膛的耀眼火光使得日军各舰在夜幕下的江面上简直就是自我暴露的活靶子,这让欧阳四海等官兵们原本就沸腾的热血几乎燃烧了。官兵们在极度的兴奋和极度的激动中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很显然,日军对国军的这场鱼雷艇奔袭毫无防备。日本人忙得热火朝天,根本就没有想到黄浦江和长江上会杀来这么一群海上轻骑兵。

“老天保佑啊!”欧阳四海猛地按下手边一个按钮。

一号鱼雷艇的尾部信号灯猛然间由绿色变成了红色,这是进攻的信号。

在不远处江边岸上观战的蒋纬国看到,黑沉沉的江上突然闪耀起一连串的红色信号灯,这让他心脏狂跳起来。

风涛江浪中,二十个披坚执锐的海上骑士一起挺起长矛,风雷滚滚地展开了最后冲刺


状态提示:第168节 蜂群 2--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