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情况下,全歼第101师团(主要是消灭第102旅团)显然并非什么收尾工作,而是新一轮的恶战。蒋介石“动动嘴”,前线部队“累断腿”。急于早日取胜甚至受到“决战上海”声音影响的蒋介石一再地把后续部队不断地填到上海、填到沪东,这让蒋纬国发现了一件让他隐隐不安的事:淞沪会战的参战国军兵力已经超出了原先历史上的淞沪会战。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蒋纬国很紧张,他发现自己好像“好心办错事”了,因为自己对历史的干涉,导致国军在淞沪战场上打得比原先历史上的要好很多,结果反而刺激得蒋介石等国府国军高层愈发地受到“速胜论”的影响,在这其中,蒋介石“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的性格也是一大原因。“打得糟糕是坏事,打得好怎么也变成坏事了?”蒋纬国苦笑。
不幸的是,蒋纬国的不详预感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10月12日这天,当国民政府宣传机构以及《中央日报》、《扫荡报》、《大公报》、《申报》等国内官方喉舌和主流媒体都在大肆报道“第101师团即将全军覆没”“国军在上海战场上再度获得重大进展和重大战果”“日寇兵锋已全面受挫,被国军固若金汤地阻挡于上海一隅,根本无力侵入我国内地”“国军将日寇赶下海已经是指日可待”等各种振奋人心甚至是夸大其词的好消息时,淞沪战局乃至华东战局都出现了天翻地覆的重大变故。
日本陆军在“七七事变”前共有17个师团,在“七七事变”后为适应全面侵华的战争需求且受到战争初期日军多次遭到挫败的刺激,日本陆军重建了在“宇垣裁军”中被裁掉的第13、第15、第17、第18师团,并且以第1、第8、第9、第14师团的预备役兵力新建了第、第114师团,同时把独立第11混成旅团扩建为第26师团,另外又在台湾组建一个旅团级的台籍日军支队,使得日本陆军此时拥有的师团数量猛增至26个,番号分别如下:近卫师团、第1至第20师团、第、第师团,以及台籍日军重藤支队。眼下,这26个师团和1个支队的分布处是这样的:
日本国内(包括台湾和琉球,不包括朝鲜)2个:近卫师团、第1师团;
朝鲜地区1个:第19师团;
东北地区4个:第4、第8、第12、第20师团;
华北地区4个:第7、第10、第14、第26师团(华北日军原本有6个师团和1个独立混成旅团,独立混成旅团即第11独立混成旅团,已被扩建为第26师团。因为日军已经暂时放弃在华北展开大规模进攻作战,所以保留4个师团的10万兵力加上大批伪军,足够日军控制已占领的平津二市以及河北省大部分、察哈尔省全境);
上海地区7个:第3、第5(该师团被拆分为国崎支队和三浦支队,分别在沪北和沪东作战)、第9、第11、第师团,以及重藤支队;
扣除掉以上18个师团、1个支队,日本陆军还有8个师团、整整20万精兵未投入战事且随时都可以投入战事。用萧爻的话说:“上海战事,看似我军占上风,最不济也可以说是双方打得势均力敌,但实际上我们是拼了老命地打,中央军嫡系精锐一个不剩地都填进去了,地方军也不断地填进去,我们把老本都掏出来了,打得满脸是血,日本人只是投入半个身子和一只手,脸上还干干净净的。只要日军高层有魄力、有决心,随便再调两三个师团到上海,局势立刻就会全面地倒向日军那边。在这样的情况下,居然还有人说要‘决战上海’,简直就是无知者无畏!”
10月12日凌晨三时许,与上海市隔江(崇明岛)相望的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的启东县突然陷入惊天动地的炮火中,原本游弋于长江中为沪北日军提供舰炮支援的长门号战列舰等十多艘日军军舰一起调转舰炮方向,对江北启东县沿江边的合丰镇、万安镇、临江镇等镇村展开近乎饱和性的地毯式炮击,短短的二十分钟内,超过三千发各型炮弹被倾泻到以上镇村,炸得以上地区尽皆化为废墟焦土,近万居民还在睡梦中就被日军舰炮炸死炸伤或死伤于炮击带来的冲击波、大火、房屋倒塌等原因。警戒当地的是江苏省后备军的两个团,其中一个团在措手不及中,被日军舰炮轰击得死伤大半,另一个团则在团长带领下惊慌失措地临阵脱逃。
熊熊大火中,残余的后备军官兵们呆若木鸡地看到江面上犹如鱼群般正在冲过来数以百计的登陆艇船,漫山遍野上岸的日军迅速淹没了遍地瓦砾的预定登陆场。
日军第3军对启东县正式发动了排山倒海的大登陆,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先头部队第2、第6、第16师团在天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