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462节 尔虞我诈 1

正如蒋纬国预料的那样,北平阅兵确实震慑到了苏联当局。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对于中国眼下的趁火打劫,斯大林采取了强硬对策,一是因为他极度不愿意、不甘心割地求和,二是因为他对基辅会战抱有很高的期望和幻想,打算借助苏军在基辅战场上的大获全胜而化被动为主动,三是因为他自认为自己掌握了中国“不敢出兵,只想敲诈”的底牌,四是因为他仍然很轻视中队,但局势陡然间峰回路转,苏军和德军在基辅战场上鏖战了一个多月,局势开始明显地不利于苏军,中队(南京军)通过北平大阅兵展现出的实力也超出了苏联当局的预料。“虽然中国还很落后,但久经战争的中队正在越来越强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陆军的规模无疑位居世界前三甲,至于装备,虽然中国陆军的几百万人不可能都像阅兵式上出现的陆军方队那样装备精良,但如果有100万人达到这个标准,中国陆军的整体战斗力就是非常惊人的了;中国空军同样发展飞速,拥有的各型飞机应该在两千架左右,并且在性能质量上都是一流的,甚至已经具备自行生产飞机的能力了;中国海军因为各方面客观因素而难以发展,但也有着不小的进步,特别是在近期成功地向日本海军租借到了一艘轻型航空母舰,意味着中国海军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始终坚持着想要成为强大海军的渴望。实际上,打陆战的话,有陆军和空军就已经足够了,海军无所谓。”这是美国一家报纸对北平阅兵做出的比较中肯的评论,尤其最后一句话,言下之意是不言自明的。德苏爆发大战,中国成为了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尽管对中国人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蔑视,斯大林也不得不有些沉不住气了。

莫洛托夫、沙波什尼科夫等斯大林身边的苏联军政高层核心都取得了共识,都认为“苏联难以招架德中两国的夹击,因此必须要避免陷入两线作战,为了能够一心一意地对付德国,稳住中国是苏联的当务之急,从大局和长远角度出发,暂时割让一些国土给中国、拿出好处喂饱中国,对苏联是利大于弊的”。莫洛托夫、沙波什尼科夫等高层苦口婆心地劝谏斯大林,反复地剖析利弊,“毋庸置疑,德国肯定在大力拉拢中国,如果苏联不狠狠心拿出切实好处,哪怕中国参战意愿其实并不高,早晚也会因为德国的大力拉拢和苏联的一毛不拔而下定参战决心,到那时候,苏联就鸡飞蛋打了,既难以打败德国,还把中国推到了德国那边、推到了苏联对面”。

斯大林绷着脸:“如果中国人贪得无厌、得寸进尺呢?我们拿出一百万,他们收下后,还会再跟我们要两百万的!”

“斯大林同志,您担忧得非常正确。”沙波什尼科夫说道,“我们跟德国人打得难分难解,中国人在旁边置身事外、虎视眈眈,完全掌握主动权,所以,必须让中国也忙于战争!”

“沙波什尼科夫同志,你的意思是”斯大林紧紧地盯着沙波什尼科夫。

沙波什尼科夫思维清晰地分析道:“一方面,我们被德国人侵略,中国人可以不断地胁迫我们,我们不能任凭中国人鱼肉宰割,不能让中国人‘太闲’,他们必须也要忙得分身乏术,这样,他们才没有精力和时间胁迫我们,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忙于战争,中国人同时在抓紧时间养精蓄锐,等这场战争结束了,我们打败德国,我们会筋疲力尽,但中国却已经完成休养生息,取代德国,成为苏联新的第一大隐患,苏联的国防局势仍未得到彻底的改善。”

斯大林点点头:“沙波什尼科夫同志,你说得非常对。”他深深地吸口烟,“我明白你的意思,挑动中国人和日本人继续开战,无疑,中日再次展开全面战争是最有利于苏联的,中国无法再跟在德国后面对我们狐假虎威,中日两败俱伤,都不会成为苏联的隐患,不过”他拧紧眉毛,“中日已经在德国的撮合下勾搭为奸,想要挑动它们再战,难度肯定是很大的”

“斯大林同志,中日间的联盟关系是非常脆弱的。”沙波什尼科夫说道,“只是一种各怀鬼胎的互相利用,只要我们舍得投入较大成本,就可以挑动它们自相残杀。”

“领土?”斯大林闷闷不乐,对于别国领土,斯大林向来是胃口大开,对于本国领土,斯大林则是视之如命,让他割让土地不亚于直接用刀割他身上的肉。

“不只是领土。”沙波什尼科夫神色平静,“我们必须要拿出更多。”

斯大林脸上肌肉轻轻地抖动了几下,他竭力控制住自己的思绪,让理智压住情绪。“好吧!”斯大林沉声道,“可以适当地做出一点让步和牺牲,但我们早晚要让那帮中国人连本带利地偿还回来!”他眼中闪过一丝恼怒而森然的寒光。

莫洛托夫顿时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他感激地看了沙波什尼科夫一眼。在对华谈判桌上拖延时间是莫洛托夫的责任,但斯大林先前不允许莫洛托夫真的割地求和,所以他也只能“空手套白狼”,中国方面肯定不会相信莫洛托夫的空头支票,因此屡屡反客为主,让莫洛托夫在谈判桌上陷入极大被动。眼下,由于沙波什尼科夫的帮忙说话,斯大林勉强同意“适当地做出一点让步和牺牲”,自然而然,莫洛托夫的担子一下子轻了很多。

“斯大林同志,基辅前线”沙波什尼科夫顿了顿,小心翼翼地道,“布琼尼同志发来最新报告


状态提示:第462节 尔虞我诈 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