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玄幻奇幻>崇祯十三年>第二百三十三章 蜀国长子(二)
的人宣布开会,强调开会的纪律。然后他开宗明义讲了今天的两个主要议题

第一,左护卫为什么要改革如何改革

第二,改革之后的人员待遇和分流。

左护卫为什么要改革理由非常充分,任何人不能在这个问题上诘难。

前有刘尽忠一党的谋逆,后有体仁门值守的失职,项项拿出来,都是杀头的罪。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当口,反对改革,就是为刘尽忠一党脱罪,就是置王府安危于不顾。台上之人一顶大帽子扣下来,那就是自寻死路。下面就算有个别人脑子一根筋,看看周围的气氛也知道,这不是反对的时候。因此大家关心的,不是左护卫改不改,而是左护卫如何改。

左护卫如何改,朱平槿与郑安民等臣子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已经有了一个较长的思考与实践过程,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这个思路不是朱平槿前世曾经大吹大擂的“减员增效”,而是“敛丁入队,寓兵于民;田土不动,减租分业”。

左护卫两万多人,是多次清军后留在户籍纸面上的数据。这里面既有男人和女人,也有老人和小孩,年十六到六十的大明法定成丁仅有七千人。若把征兵年龄定位为十六到二十五岁的适龄青壮男性,合格的兵源至多一千八百人,不到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左护卫军田六万余亩,也是纸面上的数据。三百年军田十去八五,所余不过万余亩。五万余亩违规转为民田的田土,除约一半定为刘氏逆产而被没收,其余田土的主人全是左护卫的大小军官。至于普通的军士,有幸成为自耕农的很少,绝大多数已经沦为军官们的佃户。也就是说,那些军官们就是让朱平槿平日头痛的士绅。

左护卫人均耕地达到近三亩,表面上是个可以接受的数字。但由于四川人多地少,大量外地流民涌入富庶的成都府,促使左护卫军官们使用了成本更低的廉价人力。这不仅推高了田土的佃价,也加剧了普通军士的贫困,更使世袭军官和世袭军户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左护卫要改革,必须面对上述的基本情况。朱平槿的改革方案,就是针对这种实情而制定的。

“敛丁入队,寓兵于民”,是指用两个通道,将左护卫的成丁分别纳入商庄两队的作战序列,在左护卫的地盘上,形成一个强大而且合法的军事集团。

第一个通道是护商队。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护商队的优厚待遇,吸引左护卫的适龄男丁加入护商队。其中的适龄男丁,不仅指军士,也指军官。

没被敛到的男丁怎么办走第二个通道护庄队。

大明军制名曰“世兵制”。百姓一旦垛集为军,不仅本人终身军籍,而且子孙世代皆为军籍。左护卫剩下的男丁,自出生起便是军人。若要脱离军籍,只有当到二品以上的文官方可,如像张居正那样的高官。朱平槿不可能完全放弃这笔祖宗留下来的丰厚军事资源。所以留在左护卫田庄里的十四到四十的适龄健康男子,一律编入护庄队,成为地方军和预备军。

左护卫的军籍之丁必须从军,左护卫的民籍之丁也必须从军。外乡流民编入本地民籍,纳入左护卫统一管理。适龄男子可以自愿加入护商队,剩下的全体编入护庄队。左护卫护庄队对外继续使用左护卫的名号。

分流到制造局或其他王庄的人,同样跑不掉预备役军人的身份。他们或编入护局队、或编入护城队,或者编入护x队总之他们人在哪儿,就编入护哪儿队。只是这些人大多都是不脱或者半脱。只有编入基干部队的,才有资格全脱。

“田土不动,减租分业”,是指尊重历史形成的田土利益格局,一律保留现有的土地使用权和佃约。刘氏一党的两万五千亩田土,除所有权人和出租方变成蜀王府,承租方一概不变。侥幸保留下来的万亩军田,作为左护卫名下的公田,依旧按此处理。

但是,利益格局没有大的变化,并非意味着不进行微调。

蜀王府在王庄全面推行五五减租,左护卫的五五减租也势在必行。伍元康等部分政治嗅觉灵敏的军官已经提前动作。除此以外,朱平槿还决定左护卫在五五减租基础上,全面推行余粮强制收购,即田土产出,佃户五成,地主一成,其余四成均按市价由蜀王府收购。。执行日期就定在今年秋收。

此外,因为左护卫地少人多,左护卫的人力资源还将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向手工业和原始工业转移。王府主控的几个制造局,将优先从左护卫中招募,这就是所谓“分业”之意。


状态提示:第二百三十三章 蜀国长子(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