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玄幻奇幻>崇祯十三年>第三百一十一章 天崩地裂(一)
府报道,准备统领这四百杂谷奴隶兵。为什么选中了徐荫桓?因为他有战功,还懂汉藏两种语言。

近四百人的俘虏,在地广人稀的康藏,不是一个小数目。董卜首领坚参喃哈的贡品,既可以理解为一种臣服,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示威。

坚参尼达招兵带来的插曲,提示着朱平槿:西边大山里的那些少数民族,对目前在大明王朝广大地域所发生的事情,其实是非常关注的。他们或许与大明的官绅没什么两样,要么试探着能否从这个衰落的帝国身上咬下一块肉;要么提前布局,以便为将来与内地的新主人打交道做好准备。

董卜韩胡土司是嘉绒藏族中大土司,势力与鱼通土司不相上下。其所辖地域,远远超过了朱平槿前世的宝兴县。土司治所在威州城(今汶川县威州镇,岷江边的姜维城)。其城三面临江。疆域北至大金川流域;东至杂谷脑河流域,与杂谷安抚司交界;西不过大渡河;南与高杨两家的天全土司交界。辖境翻越了著名的夹金山,覆盖了川藏交通的主要通道——临关道(灵官道)。

在正统、天顺年间,董卜土司为了扩张势力,与杂谷脑河流域的杂谷土司冲突。战争持续若干年,直到当时的董卜土司死掉了,热战才逐渐演变为冷战,从此两个土司成为世仇。朝廷对强大的董卜土司始终非常警惕,除了将茶叶和佛教作为牵制手段外,坚决不准董卜土司从灌口入贡,只准他们走雅州。朝廷还经常从董卜土司募兵,以便减少其人口数。廖大亨也懂这点,他的标营中便有嘉措率领的数百董卜骑兵。

董卜土司明目张胆的大动作,还为朱平槿带来了一个额外的好处。天全土司立即主动申请将一骑一步两个营扩充为三骑一步四个营的规模,以便构成一个完整的天全土司团。扩充两个天全营,主要由一直没有出兵的天全杨家提供。可美中不足之处是,他们要过完正月才能到位。但这不能怪天全土司动作迟缓。因为明年三月出兵川北,是朱平槿亲自在承运殿宣布的。

……

“空气清新、阳光明媚,一切如此美好!比他妈的在雾霾中晨跑舒服多了!”

到处留着臭水坑的乱石滩软泥塘中,朱平槿用脏兮兮的棉袍袖管擦了把脸感叹道,然后继续脚蹬铁铲,努力消耗体内积存的卡路里。

这里是双流县与成都县交界的走马河道。

朱平槿一大早便带着廖大亨等高官前来“义务劳动”,为万民表率。河道中,岸堤上,到处可见挥锄使铲的身影。用扁担挑土的人们一行行从河道走向大堤,把河里挖出的淤泥倾倒在一起。这些富含有机质的淤泥合着铡碎的青草秸秆捂一捂,便是上好的绿色肥料

“哎呀!我的世子爷哟!您这是要收下官的命哟!”

朱平槿身旁的廖大亨,丢了铁铲,双只手掌撑在肥大的屁股上,挺起浑圆的肚子仰天长叹:“不是说像皇上祭祀社稷,只是做做样子么?怎地便真干起来了!”

廖大亨说的皇帝祭祀社稷,是指每年春耕时皇帝领着皇后举行的一个仪式:宦官牵牛,皇帝扶犁,皇后撒种,三个人加一头牛,四点一线,流水线作业。

天家两口子亲自上阵,参加仪式的大臣们自然也要挽起袖子做做样子。这一切昭示天下:帝国以农为本,天家以耕为业。

廖大亨的党羽陈其赤样子更惨。他刚才不小心踩进了臭水坑,肥大的棉裤管仍在滴水。只见他刻意把草帽的宽檐耷拉下来,好把脸遮住半边,不让旁人看见。一边有气无力地铲石沙,一边偷偷嘀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朝廷大臣,一省高官,却来干这苦力,成何体统!”

“车子来啰!世子、廖抚,再装一车就歇着?”

一辆双轮翻斗车被熟练地推到了朱平槿和廖大亨中间。成都通判吴继善一张胖脸红扑扑的,额头挂着颗颗油汗。

“本抚干不动了!”廖大亨摇摇晃晃,仿佛马上要倒下去的样子。吴继善连忙伸手上前。廖大亨巴不得有人协助他表演,连忙摇晃着让吴继善刚好扶到,坐上了一颗脏兮兮的巨型鹅卵石。

廖大亨公然偷懒,便会产生示范效应,让这次意义伟大的义务劳动变成百姓眼中的闹剧,变成史书中的荒唐。所以,向来率先垂范的朱平槿开口了。他向廖大亨严肃指出:给万民表率,可不是说说玩的,更不是做做样子!河道清淤,增加水量,既利于农田灌溉,又利于行船通航,挖起来的淤泥,还可以作为肥料,这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只是朱平槿批评一句,立即又换上笑脸:“再说本世子也没有骗人。廖公可是自愿来的!廖公与百官拳拳为民之心,本世子也不好拦着不是?”

廖大亨吃了哑巴亏,又无处发作,只好用鼻子哼哼两声,不择可否。

吴继善见势不妙,连忙拣起廖大亨丢下的铁铲,奋力往自己推来的翻斗车里掀土。泥土刚装了一半,他便推着翻斗车跑掉了。跑掉之前,还顺手捡走了廖大亨扔下的铁铲。

“劳逸结合,阴阳相济,方可得天地精华,长寿安康。”朱平槿见廖大亨不服气,又劝了一句话。

“世子学究天人,老夫倒要领教。”说起养生,廖大亨倒自觉颇有心得。他坐在石头上缓过气来,又有了与这半大孩子一较口舌的闲情:“道家常言,若要长寿,须得清心寡欲,打坐静修。本官在京师,瞧见张真人等一众国师


状态提示:第三百一十一章 天崩地裂(一)--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