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康帝十九年七月初九
正当马晋忙着在第二刊的《杂志》上给老曹做文章时,《杂志》的风波还在京畿之地继续快速的扩大。
截止到昨日初八晚上,《杂志》在京城的销量已经在昨日就达到二十二万册大关,目前虽然日销量有些下降,但总得来说,还有很大希望突破二十五万销量。
和新华合作的外地书商传回来的反馈消息也很利好,第一刊的《杂志》各地销量将近十万册,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性增加。
据安逸等人估计,最终第一刊《杂志》的销量大致在三十八九万左右,破四十万的可能性很小。
不过就算如此,《杂志》第一刊也破了马晋《封神》下部三十五万的记录。
………
当然,帐不是这么算的,《封神》一本一两银子,而《杂志》只是二钱一册,单是价格就有五倍之多,更别说《杂志》的各项成本了。
《封神》《说岳》这些小说,虽然也得安逸等人忙着印刷、宣传、发售等工作,但终究还是辅助,真正的主力还是马晋这个作者,其余的支出属于正常成本,成本利润之间比重很是惊人。
说白了,《封神》主要的卖点是其中的内容,而马晋一个人的就可以搞定,除了宣传、销售之类的,并没有其他杂七杂八的成本。
可《杂志》不一样,和《封神》同样里以内容为卖点的它,其需要很多人的协作,有时甚至需要外界帮助。
而这,都需要人工以及其他各项成本,甚至有时马晋还要往里搭人情。
这点,从马晋为《杂志》营造出来的框架就可以看出来。
………
要知道,《杂志》虽然初创,底子可一点都不薄,作为自己的野心所在,马晋可是下了不少心思。
单以其班底论,专项的文字编辑、排版、画师、相当于狗仔的探子,以及马晋精心挑选出的具有初步采访能力的记者,目前就有近三十人之多,更别说底层的杂役、门房、马夫、护院之类的。
人员之多,已经超了成立了一年多之久的新华社总社,而这些专业性人才,都需要一定可观的薪酬拴住。
毕竟马晋再能耐,他也不是三头六臂,他不可能一个人在区区半个月的时间,不但要写出《三国》的两回书,还得编出十则笑话,查阅并写出科普历史轶事、赛事新闻、八卦闲谈、采访名人等等………
这绝对不现实。
所以马晋或者《杂志》必须要有这么一批有能力有经验的专业精英团队,即使要花费不菲的资金培养,也再所不惜。
………
除此之外,《杂志》还有其余各项支出,比如获取新闻,《杂志》可是明文说了要按劳犒赏,如果真有得力的新闻,《杂志》不可能出尔反尔。
还有邀请名人采访、撰稿,多少都要意思一下,给些出场费、润笔费之类的,而且因为对方的地位,这些钱还不能数目太小。
当然,以《杂志》如今的影响力,这条支出有些可有可无,要是《杂志》放出风邀请采访,别说收费,倒贴钱都有人上赶着来。
不过,事无绝对,万一要是有人死要钱呢,你给不给,不是所有人都一定卖《杂志》面子的,而且如果有时碰上一些热点事件,更是要不惜出重金也要拿下新闻或者当事人,也就是俗称的“抢头条”。
还有“故事会”中刊登刘勉、杜山这些作者的短篇小说,也得付人家稿费;像陈秀才、诸葛老头这种外来投稿的,一视同仁,一经采纳也得给稿费。
更别说马晋想陆续举办的金球奖这类比赛评比,往里投入的人工,场地,奖品,宣传都不是小数目。
再加上后续的印刷、宣传、销售这些必要的支出,《杂志》三四十万销量看着多,但结合其定价,及各项成本均摊下来,利润没有明面上这么丰厚。
………
当然,不丰厚可不代表少,根据预估,《杂志》第一刊近四十万册的销量,除去所有的成本,最后利润差不多四万余。
虽然看着这四万两根本比不上,马晋那一发书就十几万二十万的利润,也就和柴月他们发书差不多。
但可别忘了,《杂志》是半月刊,像这样的四万两,一年到头下来有二三十次的机会,而且《杂志》所产生的利润也不会一成不变。
随着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这个四万两早晚能变成五万两、六万两、七万两………
到时候,光是靠卖《杂志》,马晋就能年入百万两,大乾上下除了朝廷和皇家,能有这个吸金能力的,全天下找不出一掌之数。
………
而且最关键的是,在马晋的设想中,《杂志》最大的盈利点可不是销量,而是——广告费。
如今的《杂志》,,就像后世的那些资讯网站,销量就相当于流量,占的利润是小头,真正的大头还是广告。
先引流,扩大影响后,在以庞大的用户招收广告,获得利润。
这个在后世玩烂了的盈利方式,对目前的《杂志》来说很合适,如此既简单操作又实用可行的方案,马晋没道理不采用。
………
目前每一刊的《杂志》,内有十几个板块,页数多的上百,少的也有七八十,这其中蕴含着多少大大小小的广告位。
当然,马晋不可能把《杂志》做成一个现在的百度,狗皮膏药一大堆,从而影响《杂志》本身质量,这无疑是本末倒置,所以数量上要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