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四海贸易公司,这个当年因为天启帝修建三大殿欠下的巨额债务,被新登基的崇祯帝采用债转股方式建立的商业公司,到了崇祯十四年已经成为了一个横跨各种行业,并同银行交叉持有股份的大型财团了,并且还是一间拥有着海外殖民特权的财团。
此刻坐在张溥面前的这十三人,便是掌握这家特权公司19人董事会的十三名董事,这个数字基本已经超过了董事会成员的三分之二。相对于外界来说,这十三人手中拥有的财富和权力已经是无数人奋斗一辈子都无法达到的程度了。
但是张溥很清楚,真正能够左右这间公司前进方向的,其实是剩下未出席的董事们,还有那位居于深宫之内的至尊。但是,想要让那些未出席的董事们倾向于自己,他就得先让眼前的十三人先接受自己的主张。
从十余年前资本数百万两的贸易公司,发展到今日手握上亿两资产的大型财团,四海贸易公司的股权早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换手更替。当初组建这间公司的原始股东们,总数还不到30人,但是今日四海贸易公司的股东则超过了三千人,其中不仅有着朝鲜、日本的豪商贵族,甚至还有匿名的大清国股东。
在公司股东迅速增长的背后,是公司对于各行业、各地区所拥有的广泛影响力。张溥同样明白,19人董事会虽然要确保皇帝的意志始终能够笼罩于公司之上,但是除此之外他们同样还必须要保证公司股东的利益回报。
如果没有十年资产增长近10倍的奇迹,今日的四海贸易公司也不会如此受到市场的追捧,让这么多股东把真金白银投入到公司中来。要知道,当初不到30人的原始股东们,有不少人一开始觉得公司前景不怎么乐观,担心自己成为皇帝的钱袋子,一到股票能够上市流通就尽快抛售了出去。
这些精明人的行为,现在自然被众人嘲笑为丢了金饭碗的傻子,但也无疑说明了一件事。就算四海贸易公司背后站的是皇帝,如果公司不能给股东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休想股东们继续支持这家拥有殖民特权的大型财团。
因此只要能够说服这十三位代表着普通股东利益的董事们,那么掌握着剩余董事会席位的内务府,也要好好的倾听他的演说了。
作为曾经的复社领袖,面对今日这样的场面,张溥并不感到有什么陌生。作为婢妾所生之子,即便他出身于江南的名门望族,这一辈子想要什么,也是需要自己一点点的努力去争取的。说服别人相信自己,追随自己,这正是他从小到大最为拿手的技艺。
只不过在过去,他需要的说服的是自家的长辈,同窗友人,江南的文人士子,乃至于天下的士绅官僚。而今日他要说服的,乃是一些追逐利益的商人罢了。
对于过去想要证明自己,并成为天下士人领袖的张溥来说,这种场面简直是有些荒唐了。对于那时的他来说,商人需要的是服从而不是被说服,管理这个国家的毕竟还是像他这样的士大夫们。
但是对于被士大夫们抛弃,而不得不接受流亡海外惩罚的张溥来说,今日大明的士大夫已经不足以成为他的助力。对于和他同一时代的士大夫们,张溥离去之后空出的位置已经为众人所瓜分,没人愿意再把自己的位置还给一个在外沉寂了数年的过气文人。而对于那些大明的年轻士人来说,他们也已经有了自己想要追随的新文人领袖,更是不可能再跑去烧张溥的冷灶。
如果张溥只是想要安分守己的过完余下人生,凭借着过去留下的那点文名,倒也还能混个富贵闲人的生活。但这显然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因为这无疑是证实了过去家中人当面侮辱他的“塌蒲屦儿”之名。
将少年受辱经历一直藏于心中的张溥,越是年纪大了,这记忆便越是深刻,就好像有着一团熊熊的烈火烧灼着自己的内心,让他难以忍受自己一生辛苦最终都付诸流水。由是在日本日思夜想之后,终于看到了一线翻身的机会,才不顾一切的搭上了四海贸易公司和东海巡阅府,借助他们的力量返回了国内。
而这十三名董事,正是他归国之后遇到的第一道关卡。站在堂上阴影中的张溥,低头看了一眼身侧的阳光,旋即便抬头转身扫过了坐在两侧的董事们,然后清了清嗓子说道:“今天余同各位相见于此,虽是有要事相商,但是在讨论正事之前,余有个问题想要请各位董事为余解惑。那就是,各位董事以为,今后四海贸易公司应当如何经营下去?”
为了避开别人的耳目,四海贸易公司的董事们选了东城一间寺庙的别院同张溥相见,这间平日里用于借给香客和游客借住的四合院并不大,用于会面的正房坐了十三名董事之后就显得有些拥挤了,上午的阳光斜斜照射入堂内,把这间面北朝南的堂屋分成了明暗两处。
在这样的季节,长久被阳光直射,很快就让人汗流浃背,感到心烦气躁了。只不过这些坐在下手被阳光照射位置的董事们,在听到了张溥的说辞之后,顿时忘却了身上的不适,一时同边上的同僚窃窃私语了起来。
不久便有人沉不住气的向张溥问道:“天如先生,我四海贸易公司日后如何经营,同先生您今日约见我等,可有什么要紧的关系吗?如果没有的话,在下以为还是尽早进入正题为好,不要浪费了先生的时间。”
随着这名董事的出声,堂屋内便渐渐安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