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都市现代>大国之巨匠>第四百五十九章 国内最长、直径最大的PHC管桩

国庆节前,沈欢又回到了中海。现在江南常兴造船基地的各项工作都在有序推进中,沈欢也在中船常兴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担任了职务,再加上基地项目中还有脉动式生产线,所以他必须要参与很多设计论证方面的工作。

而与此同时,江南常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建材码头也开工了。

为了完成建材码头用的超长大直径管桩生产任务,整个中海三航局临海混凝土公司,上上下下都是齐心协力,才算把国内最长同时直径也是最大的管桩生产技术突破了。

其实随着国内水工建设的发展,管桩的单节长度和直径也是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出于对拼接接头与桩身母体之间的材质差异引起的打桩应力传递对接头完整性的影响,为了追求桩身完整性,而把单节长度设计得越来越长。

而管桩直径的增大,一是从经济性的角度考虑,二是从设计上来说,大直径比小直径更有优势,特别是对于大型的水运码头来说。

当然要生产出优质的超长大直径管桩,也并非那么容易的事情。中海三航局临海混凝土公司,也是经历了好几次失败才最终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李浮生也全程参与了研制,他的感触太深了。

要不是有段总工这样的专家坐镇,估计根本就搞不出来。

李浮生还记得第一次试制时,钢筋笼在管模中的定位就出了问题。

对于这种超长的管桩来说,由于混凝土布料时,落压在钢筋笼上,张拉力不足,无法将钢棒完全拉直。当时大家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怎么去解决。

后来段总工带领大家做分析,通过测试和计算分析,才发现了问题所在。由于管桩采用的是高强混凝土,在拌合物阶段混凝土的粘度太大,这些高粘度低坍落度的混凝土压在钢棒上时,钢棒无法将混凝土抬起并且拉直。

即便是张拉结束时,依然无法让钢棒绷直。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张拉力被部分消除掉,主筋主现偏位。

最后还是段总工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专门制作了一些形状特殊的混凝土垫块固定在钢筋笼周围,才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和施工现场浇筑混凝土楼板时,在钢筋下面放上很多混凝土小垫块,控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一样的道理。

这个办法虽然很土,却非常有效。

当然失败不止这一次,这个问题解决了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试制出来的第二根管桩,质量还是没有过关。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管桩内壁的砂浆层超过了正常值两倍,事实上还不止如此,在破开管桩的结构后发现,管桩壁的混凝土结构发生了分层现象。

这种分层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质量缺陷,已经严重影响了桩身的实际强度和抗锤击能力,所以这一根桩也是失败的试验品。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段总工再次带领生产技术系统的人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一般来说最大的两种可能,一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上和质量控制上的问题,另一种就是管桩离心机的转速控制有问题。

最后段总工决定调整离心机转速再试生产一次,因为对管桩生产的离心参数设定,是一种很复杂过程,需要理论计算,也需要实际经验,才能取得转速和时间控制的最佳参数,通过计算和经验分析,段总工认为主要问题还是在离心参数的设定上。

当然调整离心参数这件事情,也就只有段总工亲自做了,因为别人怎么也比不上他。

不过大家都知道段总工过些日子就要离开中海三航局临海混凝土公司,去中船江南常兴造船基地混凝土搅拌站了,所以这段时间段总工也是在尽力的培养接班人,这人也就是技术质量部经理陆海川了。

要说陆海川跟着段总工也有几十年了,却是没怎么学会段总工的本事,大概这就是人的资质问题吧。

但是段总工要走了之后,这个位置肯定就是陆海川的了。

不过李浮生也有幸跟在两位专家身边,学习到了很多秘不外传的技术,比如说这离心参数的设定。一般来说混凝土管桩的离心成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低速的离心,这个阶段的转速比较慢,使得管模内的混凝土慢慢的分布均匀。第二阶段是中速,这个阶段混凝土当中的固体颗粒会分布得更加均匀,也相当于是基本成型了。第三个阶段就是高速离心阶段了,通过更高的转速,更大的离心力,使得混凝土的固体颗粒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多余的自由水,会被甩出来流走,这就和洗衣机甩干衣服的道理差不多。

这一次的超长大直径管桩,由于管桩的壁厚也增加了,所以同时也导致了最开始的离心参数设定,由于担心混凝土不能密实,所以设定的高速离心时间过长,这使得混凝土在管模内分层过大。同时由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又考虑到了钢棒拉直的问题,砂率相对来说增加了一点,这在离心过程中,质量更轻的砂浆就在内壁分层了。

经过段总工的计算和调整,把低速离心时间加长,高速离心时间缩短之后,第三根超长大直径管桩试验产品总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蒸养工艺的设计方面,最终确定的方案是首次采用免高压蒸养的工艺。一来这一次是超长大直径管桩,如果采用原来的高压蒸压工艺,会导致高强混凝土桩身的脆性增大,第二则是采用高压釜蒸养,管桩在出釜时,降温处理难度很大。当然最


状态提示:第四百五十九章 国内最长、直径最大的PHC管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