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为了要清国政府解决那些民间针对我欧洲公民的暴力行为就要召集各国会谈?有些小题大做了吧,各国公使一起向清政府施压就足够了,英国人这是有别的目的在里面吧?”德国首相马沙尔在接到了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侯爵发来会议邀请后觉得有些奇怪。
“不外乎就是转移视线罢了,最近尼奇表弟似乎也对非洲那边十分感兴趣,我估计他们提出的三国联合向英国施压的提议让英国人感到麻烦了吧,找个借口把大家聚到一起谈判,他英国人就又能玩些小把戏了。”
为了义和团运动的问题要劳动欧洲五强和美国一起开会讨论?历史上可没这么一出,约亨估计这又是自己这个小蝴蝶搞出来的,英国人的做法明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他们玩他们的小把戏,我们只要坚持我们的底线,铁路必须修到波斯湾就行,其他的不必太过在意,不过这次我们不能和俄国人保持步调一致是在有些可惜。”腓特烈三世叹了一口气说到。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父亲,就算和俄国保持步调一致也不会有什么结果,英国人为了这场战争几乎把全球的兵力都集中到那里了,不仅财政上背负了巨大压力,必须获得胜利后夺取布尔人的黄金和钻石。更重要的是就这么撤军的话他们大英帝国的脸面也没地方放了,所以索尔兹伯里侯爵阁下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罢手的。既然如此,我们还不如看看能不能从英国人手中要点什么。”约亨回答到。“那么如果英国人还是不愿意答应我们的要求,我们在会议上就保持沉默吧,让英国人自己去应付法国人和俄国人。”腓特烈三世命令到。
“是。陛下。”
英国人虽然邀请了各国一起召开会议,不过会议地址选在了坏境更好的巴黎。既然是以解决清国问题为名义召开的,自然不能一上来就谈什么苏丹啊、波利尼西亚啊、波斯湾啊之类的问题,所以第一个议题还是如何让清政府立即镇压越演越烈的义和团运动。
其实在各国一致要求清政府进行剿灭的情况下,清政府还能放任义和团运动越演越烈的原因也还是各国自己搞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通过组织强学会。出版报纸杂志,刊登文章等等方式为维新变法造势,并且得到了户部尚书翁同龢和两广总督张之洞这样的实权派人士的支持。
而翁同龢作为光绪皇帝的老师,他的支持无疑也让光绪皇帝开始将希望寄托在维新变法上了,而康有为等人也因此得到了重用。
1898年,由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应运而生,变法原本试图给衰老腐败的大清国送上一剂良药,不过这味良药药力太猛。直接把光绪皇帝自己给药死了。
俗话说得好,空谈误国。像康有为这种只知道说大道理。空有一张能说的头头是道的利嘴,一身能做出花团锦簇的文章的文采,却丝毫没有实际的施政经验、协调各方利益的手段的读书人所推行的变法本来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
整个变法的方针空洞而贪大,恨不得一夜之间就让大清国焕然一新。欲速则不达,这种丝毫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变革自然得罪了大批既得利益者。
而这些人联手是有能力撬动整个大清国基石的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对变法是持支持态度的慈禧太后一改原本的主张,开始坚决反对。
而翁同龢、康有为这些人又将皇帝作为变法可以实施下去的唯一指望,因此更开始鼓动光绪皇帝能够执掌大权,将权力重新集中到皇帝手中,这样又导致了和大清国真正的掌权者慈禧太后的冲突加剧。
分别围绕着光绪的帝党和围绕着慈禧的后党。为了各自的利益开始相互争斗,最终,光绪和慈溪之间嫌隙慢慢演变成对立,当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希望可以利用军事力量让肃清后党,扶持皇帝的时候,慈禧太后终于做出了动作。
这位主政晚晴几十年,经历过热河政变的老佛爷什么风浪没经历过?手上的势力底牌也远远不是帝党可比的,一场政变之后,变法的核心人物或流亡海外,或慷慨就义,维新变法不过实施103天便告失败。
变法的得失这里无关紧要,慈禧之后也并未完全否定变法中的一些政策同样无关大局,但是之后欧美各国干预了清廷内政让慈禧太后开始对各国不满的情绪越来越重。
1898年底,光绪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后党内开始传出另立新君和太后垂帘听政的呼声,于是慈禧决定废黜光绪。
1900年初,慈禧召集王公大臣会议,决定立溥俊为大阿哥,预定庚子年元旦光绪帝举行让位礼,改元“保庆”。
此消息一出,清国上下纷纷发出质疑,满洲贵族内部的个别亲王和各省督抚均有不同声音,但是这些人在慈禧太后的面前根本不足为虑,真正让慈禧忌惮的是欧美各国纷纷对此表示反对。
各国都担心光绪被废后清国原本的政治局势会发生变化。从而阻碍商业贸易的进行,因此表示强烈反对。而清国国内的维新派和南方各省督抚出于私利的考虑,也向各国公使传达了希望列强插手的态度,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各国施压的决心。
英国人甚至提议各国的使馆的卫队集结起来,到时候直接杀进紫禁城,把光绪给救出来。虽然这个不靠谱的提议最终没有实行。不过列强的反应如此激烈也把慈禧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