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神话三国>第457章 亡国之道

(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ead”并加关注,给《神话三国》更多支持!)太平三年的秋天,注定将成为一个不平静的秋天。

原本令天下人瞩目的山东平叛战争突然被人冷落了,除了正在准备交战的双方将领,其他人都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益州,一个刚刚发掘出来的古墓。

这个古墓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应,自然是因为其中发现了与众不同的东西。自从蔡邕的第一份简报送到洛阳,这个古墓中出土的器具就引起了无数人的关注。大量博学或自以为博学的人,引经据典,对那些与中原礼器迥异的祭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但是谁也无法做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论断。

争论在所难免,而有争论的东西,往往也容易成为焦点。

因为议政,洛阳原本就聚集了不少贤良文学,整天议政,已经有些倦了,毕竟政治这东西禁忌话题太多,不是所有人都敢放言,突然多了这么一个话题,可以无所顾忌的猜想,自然比政治更吸引人。开始的时候,这还只是茶余饭后的闲谈,渐渐的,这个话题就超过了议政,变成了主流。

随着越来越多的简报传到洛阳,更多让人无法理解的事物出现在人们面前,很多人坐不住了。有的不再去参加议政,而是转而想方设法进东观查阅资料,第一时间接触简报,有的干脆收拾行装,起程赶往益州,要进行实地考察。

司徒杨彪原本就被这些儒生吵得晕头转向,听说有人愿意去益州。他求之不得,一律放行。让这些闲得无事,偏偏生了一张利嘴的家伙赶到益州,既减少了洛阳的不安定因素,也减轻了司徒府粮食供应的困难,可谓是一举两得。

就连荀彧都抚额而庆。这段时间。他也被这些儒生折腾得不轻。

其中就包括孔融。

论辞锋犀利,孔融可能不如祢衡,但是论学问深厚,祢衡和孔融比就差远了。如果拿剑客来做比较,那祢衡就是剑走偏锋,咄咄逼人,而孔融则是重剑无锋,无隙可击。

在这个时代,知识的传承并不普及。水平高下,在于见识:见得多不多,有没有过人之识。两者之中,其中又以见为基础,所谓见多方能识广。荀彧之所以见识卓著,是因为他可以看到很多人无法见到的典籍,知道更多的真相。在这方面,孔融丝毫不逊于他。孔家家藏的典籍也许没有荀彧收藏的那么杂。但是在儒学经典的积累上,有不少资料是荀彧也没见过的。

身为孔门嫡传。孔家的底蕴当然不是一般的家族可以比拟的。

除了学问之外,荀彧底气不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不论是家世还是个人名望,孔融都比他强上几分。不论是学识还是文采,孔融都有明显的优势。除了修行——荀彧又不是刘辩那种喜欢动手的粗人,让他和孔融挥拳头,以武力论高下。他可干不出来。

孔融离开洛阳,荀彧长出一口气,随即又有些幸灾乐祸。

孔融取道长安去益州,以他的脾气,少不了要和刘辩较量一下。他和祢衡一样。从北海赶来,不是为了议政,而是为了和刘辩论理。祢衡为此不惜千里迢迢的追到益州,孔融顺道,更没有道理过城门而不入。

……

骊山。

刘辩站在古烽火台上,看着远处的秦始皇陵。夕阳西下,为高大的皇陵镶上了一道金边,植满松柏的封土堆有夕照的映衬下显然更加幽深。天边的晚霞如同烈火,格外绚烂。

一只大鹰,在空中盘旋,悠闲自得。

通过大鹰的眼睛,刘辩将方圆十里以内的情况尽收眼底,震撼不已。

他前世来过秦始皇陵,参观所谓的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那时候秦始皇陵虽然还没有发掘,却已经做了不少探测,知道这片封土下藏着一个缩微版的大秦帝国。有没有秦代以前的典籍,他不知道,但是此时的秦始皇陵离建成之日更近,封土也更高,而且更接近于正方形。

换句话说,此时的秦始皇陵更像金字塔,只是规模没有那么大,没有那么陡。

可是,即使是埃及,也不是所有的金字塔都像胡夫金字塔那么大,那么陡。如果放宽一些标准,称秦始皇陵为东方的金字塔,也不算太离谱。

难道凤系血脉和文明真的来自西方?

刘辩虽然觉得这个结论太过匪夷所思,却不能完全否定。他很清楚,就在这片土地下,还埋藏着一个东方文明格格不入的兵马俑。就像弹汗山的神像一样,兵马俑的艺术风格就像是摆错了地方的希腊雕塑,在华夏艺术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显然特别突兀。

“陛下,想好了没有?”蔡琰兴致勃勃的撺掇道。广汉的那座墓掀起了一场大风波,她还嫌不够,鼓动刘辩发掘秦始皇陵。广汉那座古墓虽然惊世骇俗,却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至今没有发现文字。没有文字,就没有明确的记载,很多问题就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秦始皇陵则不同,这里面肯定藏有很多典籍,而且年代相去不远,只要通晓古文字,就能解决很多争论。对于蔡琰来说,秦始皇陵显然比广汉的古墓更有诱惑力。

“这事不能急。”刘辩笑着摇摇头:“我们不是项羽,挖墓不是为了盗财,而是为了解决悬而不决的学术问题。广汉那座古墓没有书籍,其实是一件好事。封了这么久的墓,一旦打开,所有的书都有可能在瞬间化为灰烬


状态提示:第457章 亡国之道--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