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凡与吕素素赶着马车,两天后,来到了吴郡吴县的陆家。
这时候,陆逊还叫做陆议,是一个裹着尿布的小屁孩。
孙策也不大,将将八岁左右,但却英武非凡;他这时候与周瑜的关系已经非常好了。
经常在一起完“骑马打仗”。
按理说,孙权这个时候也应该生下来了,有两岁多。
可是,宁凡却在孙家人马中没有找到他的身影。
这么小的孩子,肯定不会离开母亲身边才对,这是怎么回事?
不过,想不通就别想了。
孙权这号人物,总会出现的。
到时候,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先说说“江东双璧”,孙策和周瑜。
这两人,先说说孙策。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人。
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
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
老罗的三国演义,称其武勇犹如霸王项羽,绰号“小霸王”。
三国武将排名之中,孙策也是排的上号的。
虽然在影视剧中,孙策的戏份不多,但是历史上他可是个厉害角色,他是孙吴的奠基人。
历史上曾流传着一个三国武将的排名: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
这是前十二位,大多都是武道大宗师巅峰往上的。
二张徐庞甘周魏,枪神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和姜维。
这后十几位,却是最高武道大宗师巅峰的修为。
这里第三句的“孙”指的就是小霸王孙策,可见孙策之厉害。
孙策不仅是三国时期的二十四名将之一,更是排名第九的猛将,着实厉害。
孙策自幼随父亲南征北战,奋勇沙场。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业,以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并横扫江东。
他对外重用程普、黄盖、韩当等老将,后来又收服太史慈,对内他重用张昭、周瑜,创下了江东的统一霸业。
曹操曾评价孙策为:“狮儿难与争锋也!”
袁术也曾慨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孙策虽然骁勇善战,心有韬略,但是勇武有余,而智谋不足,更为致命的是他心高气傲,刚愎自用。
这是后人评定,宁凡并不是太同意。
他只是觉得孙策顶多有些自大,但却要了他的命。
江东初定,孙策不听劝谏,醉心于外出狩猎,且自负勇武不屑于护卫侍从,被人偷袭刺杀,含恨而终。
他临终前将东吴交给了弟弟孙权。孙策死后被孙权追谥为长沙桓王,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被封为吴侯,后来又改封上虞侯。
孙绍死后,孙策的孙子孙奉继任上虞侯,最终却被孙权的儿子孙皓所忌惮和杀害。
自此,孙策的嫡亲血脉彻底断绝,而且断绝在了自己的亲侄子手里,实在是让人觉得悲哀和讽刺。
孙策是江东割据诸侯,三国鼎立时期吴国的奠基人之一,但是却英年早逝,逝世时只有二十六岁。
关于孙策的死众说纷纭,有说是被刺客所杀,有说是旧疾复发而亡。
刺客之说,缘由要从许贡说起,许贡是吴郡太守,孙策横扫江东之时,就把许贡杀了。
许贡门下食客颇多,就有人为许贡报仇。
而孙策做事大意不喜防人,独自外出打猎,最终被许贡的门客所布置的刺客射伤。
曹操身边的一个谋士就曾说过,孙策骁勇善战久经沙场不会死在战场上,但是却会轻易被人暗杀。
这个谋士,就是大名鼎鼎的郭嘉郭奉孝。
孙策是汉末三国时期江东的著名武将,在三国时期二十四名将之中排名第九,人称“小霸王”。
孙策不仅勇武过人,还有一定的谋算韬略,在武力收复江东各郡之后,还大胆启用智士能臣把江东治理的井井有条,日益繁荣。
后世很多三国迷都曾感慨,如果孙策不死,那么,三国的历史必然会被改写。
孙策临终前曾对孙权说,若论两军对垒,争夺天下,你不如我;若论选贤任能,守护基业,我不如你。
看在父亲和我创业艰难的份上,你一定要好好地干。
对此很多人深以为然,但是从史料上全面来分析,孙策的这番话是非常谦虚的。
甚至是很明显为了鼓励孙权而说的,其实还隐隐表现出担心孙权会因父兄的光环备受压力,甚至放弃、堕落。
历史上的孙策不仅能征善战,17岁就随父亲征战沙场,屡立军功,胸有韬略,《三国志》中更是评价他“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
由此可见,孙策毫不逊色孙权,也是知人善任,能够安邦定国的,堪称是集文治武功之大成者。
如果孙策能够继续开拓江东大业,那么江东的发展将不可限量,甚至于后期最为强大的魏国都难与之争锋。
孙策少年雄心,一定不甘心死守江东,必然会以为父报仇之机,夺取荆州,占据兵家必争之地。
并逐步谋图中原,甚至直指曹操都,而最终的胜负恐怕也很难料定。
所以,如果孙策不死,甚至只要再多活十年,恐怕就没有所谓的三分天下,孙刘结亲联合抗曹了。
当然,这些只是假设,并没有发生,也就是宁凡自己想一想罢了。
并没有把它变成事实的机会。
他可不想随意篡改涉及到孙家这等帝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