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崇祯大帝国>第一百三十三章 人才

第一卷风雨飘零

义子?

崇祯皇帝看了半天,龙眼最终落在这里,他明白到底遗漏什么了?

恐怕朕是一腔情愿,想当然了?

人家的关系铁啊!

你想用人家,可惜人家未必会为你所用?

崇祯皇帝意兴阑珊把圣旨交给高时明,挥挥手让他安排人去传旨。

不能用也没关系,就凭两阙名王李定国的历史功绩,留他性命供养起来也应该。

不过,李定国这个事情给了崇祯皇帝一个启发。

那就是,人才,终究要自己培养才贴心。

那么,从哪里发掘人才来培养呢?

天底下又有多少像李定国、阎应元、陈明遇这些怀才不遇的优秀人才呢?

看来,是有必要建立一套人才选拔机制了。

人才缺少的不是才华,缺少的是一个机会,一个渠道。

就如同当年世家门阀下的寒门一般,哪怕再有才华,没有人举荐,也很从中难脱颖而出。

于是,隋朝之后,就有了科举。

这终于给了寒门士子一个机会。

只是,名额毕竟有限。

便如时下大明,又有多少寒门学子无法为国效力,珠玉蒙尘?

这个群体是庞大的,他们有一个名字叫穷酸秀才。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咧咧嘴,发出得意的微笑。

因为,他找到既能发掘人才又能打击复社和东林党人的办法。

一举数得也!

“皇爷,工部尚书毕懋康求见?”

崇祯皇帝正得意之间,随侍太监小德子启禀。

“宣!”

听到兵器专家来了,崇祯皇帝不敢怠慢,立马宣他进来。

“皇上,臣初上任工部,又要改进燧发枪一事,事务委实繁重。现特举荐茅元仪为军器监事,为臣分担部分事务,请皇上恩准。”

一套礼节下来,崇祯皇帝赐座,问了一些工部的工作情况后,见皇上心情不错,毕懋康忐忑说道。

他已年近六旬,自南京兵部右侍郎的职位致仕后,一直在家潜心著书,但对于流贼以及建奴的动向十分关注。

崇祯七年曾上书崇祯皇帝,请求大力推广火器的使用,并言“克敌制胜唯火器耳”。

枯竭,流贼难治之事搅得上上下下焦头烂额,所以根本无暇顾及。

此次,工部尚书张凤翔获罪,皇上下旨起复他。

任命他为工部尚书署军器监事,族兄毕懋良以兵部员外郎一职暂主兵仗局,以后另有任用。

并且他的门人、侄子皆是生员身份,几人对火器也颇有研究,皇上与他们国子监监生身份,入军器监协助工作。

同时,皇上亲自和他商讨工匠管理,火药配方以及改良火器等诸多问题。

尤其是他的得意之作燧发枪,皇上更是明令全力支持,这无疑令他十分感动。

因此,这段时间来,他一直竭尽全力忙于事务,取得一些进展,需要有人帮忙,所以他想到了茅元仪。

只是,茅元仪是戴罪之身,这是他怕皇上不同意的原因。

“可,就依爱卿之言!”

出乎毕懋康意料,崇祯皇帝没有丝毫犹豫,立马笑呵呵应承下来。

开什么玩笑,崇祯皇帝怎么会不答应,茅元仪,这可是又一位兵器大咖啊,《武备志》的作者。

很牛逼的人,自幼喜读兵农之道,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边关塞上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

崇祯二年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治舟师戍守觉华岛,因士兵哗变获罪遣戍福建漳浦。

过去,崇祯皇帝只是没有想到而已。

现在都要挖掘人才使用了,何况是已知的人才?

“谢皇上恩准!”

毕懋康以为崇祯皇帝是看在自己的面子上才答应,急忙俯身谢恩。

“爱卿公心于事,朕理应鼎力支持。”

对于大明这位火器奇才,崇祯皇帝可谓是推崇备至。

这家伙比茅元仪更牛逼,发明了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支燧发枪,能使火器在雨雪天气使用,并极大减少了发射流程和时间。

崇祯皇帝是现代人穿越,自然明白燧发枪代表什么意义,这可是吊打全世界的玩意啊!

大明啊,人才还是杠杠的。

毕竟,咱们现在虽然有些没落,但不管这么说,还是世界的老大哥。

这科技水平,还是属于世界一流。

“毕爱卿,工部现在对于兵仗局的工匠待遇有些什么章程?”

想到科技,崇祯皇帝想起科学家,也就是他嘴里说的工匠。

当然,现在说的是火器工匠。

崇祯皇帝深知,大明大明火器制作粗劣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不行,而是在于制作火器的工匠地位待遇及其地下。

如此重要岗位的工匠及其家眷,过的是猪狗不如的日子。

虽不至于到卖子卖女的地步,但衣食无着就是他们的日常,并且一旦成为工匠,后代皆为工匠,不得科举,甚至种田都不行。

朝廷每月发放给工匠的俸禄本就微薄,还要被上面层层克扣,最后到手能有七成就不错了。

为了维持生计,工匠只能偷偷接私活。

某些豪门大户要打造什么兵器甲仗,就会找到兵仗局的工匠。

因为他们的手艺高超,锻造的兵器质量非常优良。

但这种私活并不是每天都有,虽然每次得到的薪酬不少,但平均计算下来,一家人甚至温饱都维持不了。

所以他


状态提示:第一百三十三章 人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