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一章
大年初二,刚刚过了新年,人们依旧沉浸在春节的喜悦之中的时候,作为电影人,这一年中,作为忙碌的时节才算是真正开始。
贺岁片最早起源并流行于香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到岁末香港演艺圈内的一些明星都会自发地凑到一起,不计片酬地拍几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影片献给观众。
寻求欢乐和放松,是观众在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期间普遍的心理需求,这就决定了贺岁片的风格轻松,幽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因此其题材多与百姓节日期间喜庆、祝福的生活与习俗相关,形式多是娱乐性、消遣性较强的喜剧片和动作片。
这些影片大多以“恭喜发财”、“家有喜事”、“福禄寿喜”等象征吉祥如意的词来命名,内容上也基本满足以下两点首先是喜剧,其次有一个相对圆满的大团圆结局。
在中国,香江是最会制造娱乐神话的地方,贺岁片在香江的出现和成长,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档期,更让中国电影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80年代初,是香港贺岁档的形成时期,虽然一开始贺岁的概念还比较朦胧,但是1981年许冠文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摩登保镖的成功,无疑让后来的“贺岁片”立了一个标榜,于是大家便把其卖点集中到了喜剧这一类型上。
从20世纪80年代的贺岁片演员阵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参与演出的,基本是一些擅长演绎喜剧的本色艺人。
比如 富贵逼人系列里的董标、沈殿峡,还有内地观众最早接触到的由香江导演洪金保执导的贺岁片福星高照里的吴耀汗、曾智伟等。
这个时期的香江贺岁片卖点完全是搞笑的内容和演员的演技,而非艺人的人气。8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由当红人气偶像担纲的贺岁片,像周闰发所主演的八星报喜、吉星拱照、花旗少林等。张漫玉曾参与富贵吉祥、家有喜事、东方三侠、东成西就等贺岁片的演出,那几年也正是香江影坛渐入佳境的时期。
到了20世纪90年代,是香江贺岁片的成熟和鼎盛时期,贺岁片几乎成了可以一窥艺人当年人气的试金石。
贺岁片的演员阵容,不仅可预期影片的票房,甚至成为港产贺岁片运作的潜在规则。而说到90年代的香江贺岁片,不得不提两个人,一个是无厘头之王周星池,另一个是动作喜剧之神程龙。
20世纪90年代的香江贺岁市场是周星池的天下,那个时候无厘头喜剧迅速走红,周星池自然也成为贺岁片的常客,几乎每年农历新年期间都有作品问世。
像1993年获4000万票房的唐伯虎点秋香,1995年4500万的大话西游,1996年3600万的大内密探零零发,1997年4800万的家有喜事,1999年3000万的喜剧之王等等,都是星爷为观众献上的新年贺礼,而且每部都是堪称当年最卖座的香港影片之一。
一直是香港电影顶梁柱的程龙介入贺岁档领域的时间比星爷要晚一些,但是他的介入,却让贺岁片出现了一个新转机。
1995年岁末,程龙的红番区成为第一次被正式引进内地的“贺岁片”,80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让一直以来票房低迷的内地电影市场为之一振。
1996年、1997年,程龙借着红番区的成功,在内地接连推出了白金龙、义胆厨星等贺岁片,也频频得手,这都给内地电影人极大的启示。
贺岁片几乎已成为华人地区的一种新年习俗,但是进入21世纪的香江贺岁片却失去了一人独大的优势,内地、好莱坞都从混沌中清醒过来,于是,三者在贺岁档拉开了电影的又一个战场。
香江影人一直都把“贺岁”进行到底,但新世纪的贺岁档却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市场。1997年,冯晓刚执导的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问世,使内地贺岁片开始有了属于它自己的生命与灵性,好莱坞也意识到贺岁档的优良商业时机,杀奔过来。
这时的香江贺岁有点儿无奈,大场面、大制作不敌好莱坞,其一贯的喜剧风格又受到“冯氏幽默”的挑战,尽管有不少可以立志不倒香江影人出产了功夫、无间道之类的好片,但是由于烂片频频出现,几部好片实在难保香江的的绝对主力位置。
甲方乙方在票房上的成功,引出此后几年的贺岁片大战,投拍的贺岁电影一年多过一年,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加入执导贺岁片的行列。
大家都认为贺岁档是最容易博取票房成绩的时期,而且觉得贺岁档是一个吉利的档期,所以很多人都想通过这个时间段推出自己的作品。但是片子太多,市场空间也随之变小,加上现在大家又特别注重贺岁片的宣传及打造,这样就使得贺岁档期也变得异常火爆。
今年的贺岁档自然也不例外,早早就展开宣传的墨攻,张仪谋倾力打造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宁皓再度转型的黄金大劫案,当然也少不了宋铮备受期待的老炮儿。
贺岁大战刚刚开会,呈现出来的便是一种硝烟弥漫的状态,原定于大年初五上映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毫无预兆的调整了档期,改在了大年初一上映,很显然,张伟平是打了先声夺人的算盘,首日票房便狂收7000万,只可惜叫座不叫好,上映当日,网上便是板砖一片。
紧跟着大年初二,另外两部万众瞩目的老炮儿和墨攻,也在同一天举行了首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