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也就足够了。对于美国人来说,看电影并非是什么奢侈的消费。人们走进电影院,如果能够得到放松、感动和欢喜,就已经是完全值回票价。在诺拉.艾芙隆的精心雕琢之下,《电子情书》那种美好的正面能量,简直像是要溢出来一样。
何况在1995年,这可是第一部表现互联网题材的电影。光是这个题材的开山怪身份,就已经有了充足的噱头。
这对美国两千五百万网民来说,不啻是一种得到正视的认同感。就像二十年后,网络上屏幕乃至大银幕,那种想得到社会认可的振奋。
这不仅是对网民的激励,同样是对互联网从业者们的激励。
“史上最精彩、最昂贵、最有创意的广告!”这是《纽约时报》在第二天对《电子情书》的评价。
“我们无从得知这部影片究竟是出自一个灵感,还是真实的生活。单从电影角度来说,这是一部一流水准的爱情电影。但如果从广告角度来说,它可以算是超级华丽的世纪广告了。往届那些纽约广告奖和艾菲奖得主和六耳软件公司比起来全都弱爆了,谁能拿出两千万美元专门为自己的产品拍一部电影的?哪个广告主能让受众自己掏钱看广告的?快向人家学学吧,你们今年的广告赚到钱了吗?”
周硕当然不可能站出来承认《电子情书》是一部广告,但它的广告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紧随《纽约时报》之后,《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也都专题报道了这部电影。诺拉.艾芙隆这块金字招牌,多少抵消了挂电影头卖广告肉的负面影响。从各大报纸的反应来看,至少大家都认为哪怕从广告角度来说,这也是一部有诚意的广告。
“这是互联网在大银幕上第一次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光是传统媒体,互联网上更是早就已经翻了天。雅虎率先推出了电影的专题,然后美国在线也积极跟进,整个互联网上面如同过节一般,所有上网的人都被鼓动了起来。
“哦,为什么我从来没有在网络上遇到过罗曼蒂克的经历?”
“大概是因为你没有一个六耳im的账号!”
周硕趁机大洒金钱,各种六耳im的广告配合着《电子情书》的上映,出现在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里。其铺天盖地的架势,颇有点暴力营销的感觉。
不管使用了何种营销方式,至少一切看起来效果非常不错。不仅是爱情电影的爱好者们会走进电影院,几乎每一个喜欢上网的人都想要去看一看这部电影。
“什么,广告?如果六耳im能让我找到一个像梅格瑞恩那样的妹子,我倒是不介意花钱去看看它的广告。”
很多人如此回应着那些不上网的人的疑惑,并且鼓动他们也投入到网络的生活中来。
“计算机网络不只是工作用的工具,更是一种社交渠道。”也随着这部电影的上映,而逐渐深入人心。
在这股网络社交风潮的作用下,六耳im的注册用户数量在上线之后的第二个月,竟然就奇迹般的达到了一千万!
当第一个八位数字id被人抢到,整个互联网都沸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