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青春校园>臣权>664 心事(四)

而作为皇帝的朱标为什么后知后觉,因为他被数字迷惑了,在庞煌的建议之下,他在朝堂之上,一直强调用数据说话,但是自己却迷失在一串自己没有估计到的数据中。

商业税无论多少,还是一直在增长着,农业税也是一样。

朱标一直在看着数据,却忽视了由于他的来到大明所发生的变化,数据增长是不错,但是却一点也不合乎现在大明的发展比例,再由于国库开支巨大,冲淡了数据的敏感,使朱标一直都感到大明是在发展,并且势头还不错。

要知道,无论是商业税还是农业税都是以千万贯计算的,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建设,开支并不少,还要背负着西方朱棣远征大军这个包袱,而大明的水师预算也在逐年增加着,所以才使朱标没有很早的发现其中的弊端。

每每想到这些,朱标北上都嗖嗖的冒着冷汗。要不是前些年利用各国战俘整修大明水利,保证了粮食稳定增产,使百姓的生活还能维系下去;要不是大力发展工业、海运,在大明境内创造出无数的就业机会,要不是自己提前将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收入大明疆土,使大明空前稳定,要不是……。

有太多的可能了,繁华下面隐藏的危机丛丛,自己一手缔造了繁华,也产生了忧患,更是被自己隐藏的严严实实,到现在才发现。

但是他不相信,就算是自己没有看出来,朝野上下。也不会只有陈瑄等少数人看出来。

至少这些瞒不过方孝孺、解缙和杨杰这些政治场上的老狐狸,但是自己重用他们这些人。为什么没有人来提醒自己呢?

就这个问题,反思了很久都没有一点头绪。直到杨杰提起裴纶可以娶丽江公主之事开始,朱标才幡然醒悟。

一切都缘于私心而已,这种危机中,永嘉学派一方获益最多,当然不会提醒自己整肃商贾和海关、税收了。

而方孝孺和解缙等人,看着自己一直扶植永嘉学派之人,觉得不可正面对抗,当然不会为政敌拾遗补缺,他们是在等待着皇帝自己发现。等待着永嘉重商学派的错误暴露,届时就可以反戈一击,让对手没有翻身的余地。

而杨杰他们正是看清楚方孝孺等人的做法,才有一种危机感。才会多方寻求出路,以商贾为主要助力,企图寻求附和自己利益的代言人。

事情慢慢的明朗化,作为皇帝的朱标看的越来越清楚,但是心里也越来越厌恶起来,他之前是没有治国经验。但是二十多年的执政生涯,也让他对于政治这东西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政治确乎是个怪物。上下数千年,历朝历代,都不乏出现如此的局面。也是严重限制国家发展的弊端。有些人不是无才无德,否则也不会官运亨通,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贵。操管着国运大权。

偏偏这些人有权尽为个人的发财、作福、作威、享乐上用,从不顾及国家的存亡。百姓的死活。就是因为常常出了这种人,才有了朝纲的败乱。政权的倾覆,黎民百姓的遭殃。而这类人物的产生,又常常是与党争连系在一起的。现在局面的出现,正是这样。

每个人的出发点也许都是好的,就比如说朱标一样,他将农业税折合钱钞收纳,原意也就是为了避免“踢斛淋尖”等事情发生,也是为了让百姓方便,谁曾想会变成商贾们敛财的渠道呢?

而永嘉学派的提倡功利之学,反对虚谈性命。的确算的上儒家比较务实的学派,而永嘉学派不像是复古学派那样歧视商贾,反而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工业与商品经济,并指出雇佣关系和私有制的合理性。

并且这种学说在南宋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造就了南宋那短暂的繁华,但是永嘉学派毕竟还是儒家的分支,再加上蒙元时期学派的断层,空有理论而缺少实践,让他们也是处于摸索阶段。

知道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工业与商品经济,但是对于税收的制定,法规的约束还是在萌芽阶段,导致了现在的局面。

而方孝孺等复古学派之人,一向是主张重农轻商的,看到皇帝鼓励工商,心里说一句实话,一直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而皇帝的决定是错的,怎么会在一旁协助呢。

可以说,从表面上,除了少数的人之外,大多数人都是没有错的,大家都在为自己的信念和信仰而努力,都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才是最正确的,但恰恰忽略了广大百姓的感受。其中,朱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朱标认为,自己在另一个时空多出的几百年历史知识,再加上作为另一个时空公民的感受,不免会有一种不可避免的想法。

那就是大明上下,谁也没有朕清醒,谁也没有朕看的远,因为朕在另一个时空的几百年后了解的更多,但是却忽视了他在另一个时空中是处于什么位置看待事情,而如今当了皇帝之后,又该处于何等身份去看待事情。

不可否认的是,朱标每一个决定都考虑了民计民生,但是却忽视了现在大明的执行能力,还有人才储备问题,要知道,单单是税收一项,就要涉及到多少学科,但偏偏缺少熟知这些学科的人才。

认真的却考察太祖高皇帝的统治,再阅览史书去看历朝各代的君王统治,就税收之说,基本上都是处于君王的想当然而为之。也就是税收的多少随着君王的


状态提示:664 心事(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