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队骑兵共有三千人,正是李小龙从嘉定带来的精锐。
这三千人本来是攻打华山的,结果华山被天军智取,活捉了九天真人,又救活了他的关门弟子,他们基本上没有使上劲。
恰好麦轲知道了赵一敬叛乱后,要从铜关逃跑,进入函谷,就派出他们来追赶逃兵。
他们虽然从嘉定过来的时候没有骑马,但是原本却是熟练的骑兵,因此,麦轲就为他们调拨了三千匹良种战马。
这样他们才能以骑兵兵种加入战场,追击敌人。
李小龙今年刚值十八,恰逢风华正茂,跃马驰骋,英武异常。
他用的武器也很特殊,左右手各持一根双节棍,左右逢源,可长可短,打起来时而大开大阖,时而小巧机变,别管敌人在远在近,都能被他一一打倒。
三千骑兵很快就进入了函谷。
虽然李小龙在东南亚长大,对这里的情况不熟悉,但是,他接受任务的时候,麦轲通过灵犀一动对他一通猛灌,让他对这条兵家必争的险道有了一定认识。
函谷关是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这个函谷关是指东端的关隘,与之相应的西端关隘,就是刚才王少杰占领的铜关。
铜关和函谷关相距八十公里,整个是一个峡谷,这个峡谷就被称作函谷。
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
也有诗人称其为“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
秦末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守关阻挡项羽进攻。
唐“安史之乱”中,官兵与叛军在关前进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战。
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以及数不清的战火。
函谷关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
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之际。
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
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
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时候。也在这个地方
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有许多名篇流传于世。
所有这些信息,都在李小龙脑际一闪而过,但是他并没有刻意去留意那些不时出现的古迹遗址,而是谨防逃敌的埋伏。
从谷口到这里大概有十几里了,依然没有追上敌人,而且也一路顺利,但是现在路途越来越难走了。
不仅是道路崎岖,道路两旁怪石林立,而且是道路变得非常狭窄,只容一骑通过。
这样的地方,除非是傻子,否则没有不设伏阻拦追兵的道理。
这条窄窄的通道,两边几十米的高坡,道路蜿蜒,崎岖狭窄,空谷幽深,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果然是人行其间,如入函中。
看到如此险境,饶是李小龙英雄虎胆,也是头皮发麻!
而且他知道,这是唯一的一条通道,全长竟然有三十里!
只要一进去,基本上就是不胜则死!
冲到中间,即使想回头,都没有可能,在那样狭窄的地方做回头的动作,无异于自寻死路。
而且中间既然狭窄,也没有可能作大规模的调整部署,也就是说,当先锋的,就是从头到尾,三十里路,全部打头阵!
李小龙立即作了调整,让一个铁甲排打头阵;第二梯队还是一个铁甲排;然后是第三铁甲排。
这是三千人中仅有的铁甲兵种,全部压上了第一线!
然后,就是李小龙和他的卫队。
后面就是其余的士兵。
“进去!”
李小龙下令,然后那些铁甲骑兵就挺枪跃马,进入狭窄的函谷小道。
李小龙进去的时候,前面的队伍已经渗入一百多米。
这时候,这听一阵箭弦响动,无数铁箭迎面飞来!
这是追兵和逃兵的第一次接触战!
李小龙这里也有流矢飞来,他挥起手中的双节棍将其磕飞,感觉到力量很大!
李小龙放眼看去,原来前方都堵满了叛军。
他们有的我倒在地,施放大型弩箭;有的蹲伏在地,手中托着中型弩箭,恣意发射;有的站立,手中使用的是小型弩箭!
李小龙心中恍然,怪不得力量如此之大!
幸亏有铁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