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都市现代>香江七十载>第146章 好久不见

“对于香江影坛,如果说1950年是属于百花齐放的一年,长城、永华、华南等佳作频出;那么1951年,必定是属于黄梅戏的一年。

隔着半个世纪的今天追忆往昔,历史已经显得遥不可现。我们所能知道的,也就是那些老旧报纸上的所闻所写。

然后经由着这些,去一窥当时的黄梅戏盛景。

黄梅戏起于鄂兴于皖,最终却在隔了半个中国的香江,被世界所知。这其中的零零总总,想来是《天仙配》的导演加编剧杨秋老先生,那时所不曾预料到的。

上个月末本人有幸在三亚举办的金鸡百花奖上,遇到了从香江出发前来颁奖的杨老先生,多方探寻引荐之下,精神还算矍铄的杨老先生,终与本人畅谈起了过去的那些时光。

由此,我也仿佛依稀见到了当年的情形。

《天仙配》立项之前的香江影坛,国粤语观众分流严重,国不看粤、粤不看国那是常景。无数的导演和编剧们,都在摸索探寻着一种能把两种观众同时拉入影院的方法,但纷纷以失败而告终。

不过此时身处话剧团的杨秋导演,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那便是无论戏台上唱的是京剧还是粤曲时,台子下面总有那么一拨人,是同一批观众。

细问之下,才知这些人虽不懂词却喜调。

故看之。

杨秋导演深受启发,于是将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戏剧,一番探寻之下便发现了通俗易懂的黄梅调。

选定了传统剧目《天仙配》后,经由十余遍的辛苦修稿改曲,使之更加通俗易懂之后,才拍成电影上映。

最后,终成一代经典,引发了香江十多年的黄梅戏热潮。

据杨导亲口赘述,当年《天仙配》上映之初,众人其实一开始并不看好,因为那时的古装片,并不赚钱。

只是没想到,戏院反馈过来的情况却出人意料。

仅仅只有两天的时间,戏院便卖光了全部场次的戏票,导致全香江一票难求,院线不得不又加急延映了一星期,才缓解观众的购票之忧。

杨老先生戏言,当年他们公司有一个扫地阿姐,后来有一回告诉他自己去看了八遍《天仙配》,还顺口跟他唱了一段‘卤水轻扇腚消炎’,乐得他当月便给阿姐多发了一百块奖金。

由此可侧见《天仙配》的影响之盛。

及至下映之时,《天仙配》观影人数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一万,票房更是高达四十三万港币,打破香港历年来的票房记录。

这个记录直至两年后,才由杨秋导演自己给破掉。

而那时香江的街头巷尾,到处可以听见‘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哼唱声。别人要是唱了上句你接不下来,就是过时就是老土。

街上处处黄梅调。

黄梅戏之年,由此而始。

——张伟《纸上观影杂谈》(2005年12月4日写于魔都)”

年少的杨秋自然不知道半个世纪之后的自己,还是那么的满口胡话随便忽悠,更重要的是还把人家文艺怀旧小青年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如果说他前部的《滑稽时代》还只是惹得众人小跟风的话,那等《天仙配》的成绩出来后,整个香江便忽然冒出了不知多少个黄梅戏剧组。

黄梅戏那熟悉的曲调,更不时地就在侯王庙北帝街的某个片场响起。

就连一直忙着新戏和话剧团的程纲也跑来跟他述苦,说是荔园的老板不知怎么地从皖省请了一个黄梅戏剧团来,抢了他们话剧团不少场次。

这下他们话剧团就更难混了……

不过这些杨秋只当听不到,他脑子里头又没多少话剧可以救他们。再说了,话剧团倒了更好,他的片场建好后还缺人才呢。

话剧团这个人才储备培养基地,他杨秋可是盯了好久了。

随着《天仙配》在金国院线的尘埃落定,在成绩亮瞎人眼的同时,杨秋也于七月初在侯王庙的状元酒楼,大办了一场庆功宴。

只见这天状元楼前彩旗飘飘,红灯高挂,一条大大的横幅拉在‘状元楼’的牌匾之上,上面大书‘热烈庆祝《天仙配》大卖四十万,破香江电影票房新记录’十来个大字。

横幅下面的大门口,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几乎和嘉禾有过交情的,都在邀请之列。话剧团、光艺庄、李瑛、张善昆等等,甚至于连泰山那边,也派了查良涧过来。

程纲作为今天的知客迎宾,一直在酒楼门口忙碌着,嘴巴都快笑僵了。

只要一有客人来,程纲就得笑脸相迎,然后旁边或请来或自来的六七个记者,拿着相机就是一顿‘咔嚓咔嚓’。

这一上午下来,嘴能不僵么……

直到上午九点半左右,状元楼门口都热闹了好一会儿了,杨秋才开着他那辆摩利士,载着杨萌姗姗来迟。

两人刚下车,迎面就是一阵‘咔嚓咔嚓’的闪光灯,差点闪瞎了两人的眼睛。

杨萌显然没经历过这阵势,吓得不自觉地往杨秋身边靠了靠,瞧着女孩有些惊慌的小脸,杨秋笑着牵起她的手,一起往里面走去。

这下的‘咔嚓’声更大了。

“杨老板,请问你和杨萌小姐是什么关系?”其中一个举着相机的记者忽然大声问道。

杨秋笑了笑,抬起握着的手道:“如你所见,就是这个关系。”

咔嚓咔嚓咔嚓——!

“杨老板,这次您的电影票房破纪录,有什么说的吗?”

“嘉禾出品,必属精品。”

“那杨导,《天


状态提示:第146章 好久不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