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天兵在1917>1380.第1380章 又见扯皮

当苏联官方的宣言一发出来,英国人脸上的表情就别提有多精彩了,因为俄国人这回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老子就不是带你牛牛玩,直接踢你丫出局,你能咋地!

实际上就在苏联官方的宣言发出来之前,罗马尼亚民族民主联盟就已经开展了武装斗争,争取了一部分军队的支持,并且得到了kgb格鲁乌特种部队和信号旗的配合,几乎是轻轻松松地就攻占了大部分布加勒斯特城区,除了德军的城防司令部以及王宫之外,其他一切要害部门都被民族民主联盟控制了。

这么说吧,整个夺取布加勒斯特的行动中除了德国人还在尽职尽责的抵抗之外,罗马尼亚军队大部分都是象征性的抵抗了一阵(也就是随便放了两枪)就投降了,更有甚者是直接临阵倒戈。

而这时候英国人就相当的尴尬了,他们本来以为能控制住罗马尼亚的主要政治力量,能在法理上给苏联制造麻烦,迫使苏联就范。但谁想到罗马尼亚主要政党一夜之间就全部倒戈了,哪怕是李尔文继续东奔西走也无济于事。

“混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李尔文有些想不通。

其实没什么想不通的,罗马尼亚的除罗共之外的主要政党之所以一开始很给她面子,表现出相当想同英国合作,原因只有一个:罗马尼亚人以为在盟军当中,英国人还有相当的话语权。他们以为英国人已经跟苏联达成了一致,以为英国能确保他们的利益。

但是很快罗共和苏联就用实际行动告诉了这些墙头草,苏联在罗马尼亚问题上并没有同英国达成一致,苏联也不欢迎英国插手罗马尼亚和东欧问题。如此一来罗马尼亚的政客们就清楚了,感情英国佬是空手套白狼哈?尼玛,那谁还跟你们玩儿!

这就是现实,哪怕英国人再不高兴再不愿意承认大英帝国也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有发言权的只有苏联而已。

同样感到郁闷的还有那位米哈伊一世国王陛下,这位至尊同英国达成一致的时候还很开心,以为荣华富贵保住了,谁想到一眨眼俄国人就宣布:“你丫是战犯,出局了,准备领死吧!”

是的,在苏联政府发表的公告结尾,还特别列出了罗马尼亚法西斯政权战犯名单,第一名自然是安东内斯库,而第二名就是这位米哈伊一世国王陛下了。

苏联指控其纵容和配合安东内斯库篡夺罗马尼亚政权,大肆在罗马尼亚实施法西斯独裁统治,以及对苏联人民犯有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

这样的指控可是异常严厉的,按照苏联的传统,这位国王陛下被抓住之后妥妥地要吃枪子。反正米哈伊一世在广播里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顿时是凉了半截腰。这位小油条这才意识到他犯了一个错误,错误的估计了形势,错误地以为英国还是当年那个大英帝国。而现在,英国人很显然连毛熊都搞不定了。

意识到这个大错误之后,这位国王陛下立刻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策略,一方面立刻派遣特使同罗共接触,希望能跟苏联政府搭上话,另一方面赶紧向安东内斯库求助,希望这位法西斯独裁者的亲卫们能保障他的安全。

说实话,这两重措施就将小国王的油条本质暴露无遗。很显然,这位依然是准备当墙头草,如果苏联好说话,能给他保障,那他就投奔苏联。反之,还是赶紧让安东内斯库来救驾,那一位应该不会不管他的死活吧!

实际上在此期间,李尔文还给了小国王第三条路,当时女间谍建议道:“国王陛下,请您赶紧随同我一起离开布加勒斯特,前往伦敦成立流亡政府吧!”

说实话,一开始米哈伊一世对这条建议有些动心,但是很快当其他幕僚帮他分析了一下局势之后,小国王断然放弃了。因为他的幕僚说道:“如果能安全抵达伦敦,成立流亡政府自然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在当前的罗马尼亚,您离开布加勒斯特都很困难。实事求是的说,您离开王宫之后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

这还是第一层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而您一旦做出这种选择,那么就意味着同时得罪了德国和苏联,而他们现在才是控制罗马尼亚的人。这也就意味着您同时不容于德国和苏联,他们将尽全力的除掉您?您想想,在这种极端不利状态下,您有可能安全抵达伦敦吗?”

末了,幕僚们还告诉他:“英国人的建议完全是居心险恶,就是拿您和王室的安全冒险,成功了收益最大的是英国,而失败了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任何损失!”

小国王顿时就清醒了过来,这么看起来英国人确实是一肚子坏水,自然的立刻就打消了前往伦敦的念头。这让李尔文是暴跳如雷。

可是除了生气之外,女间谍也没有太多的办法,英国确实在罗马尼亚没有多少存在感,实力决定了一切。当然,李尔文从来都不缺乏冒险精神,一度的她召集了军情六处在罗马尼亚的所有人手,准备强行将米哈伊一世劫持到伦敦去。只不过没等她开展行动,军情六处在布加勒斯特的老窝就被罗共端掉了,包括李尔文本人在内的所有英国间谍都被塞入了几架里-2运输机,然后直飞伊朗。

“我们表示强烈地抗议,罗马尼亚共。产党粗暴地对待了那些之前一直在帮助他们赢得独立和解放的英雄。这就是罗马尼亚的道谢方式吗?”

英国外交部很自然的又引爆了新一轮嘴炮,只不过罗马尼亚民族民主联盟很骚气地答复道


状态提示:1380.第1380章 又见扯皮--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