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天兵在1917>593.第593章 问题多多

解决了一些棘手的问题之后,李晓峰跟阿基莫维奇之间的谈判进行得非常的顺利,在天亮之前,双方就已经基本上达成了一致。

“安德烈先生,我不得不承认,跟您谈判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阿基莫维奇在离开之间缓缓的说道,“看在您的面子上,我们才会答应这些苛刻的条件,我希望您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

李晓峰不置可否的耸了耸肩,他很清楚阿基莫维奇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么一番话,无非是要他卖人情而已。虽然从事实上说,确实因为他这个仙人的存在,德国人才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让步,似乎是给了他这个仙人面子。

但是,李晓峰可不是三岁的孩子,政治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人情可言,那就是纯粹的利益交换。诚然,德国人做出了让步,但是这份让步是基于俄国或者说他这个仙人的强大破坏力程度上的。从现实意义上说,德国人只是在规避风险,避免损失而已。

也就是说这其中没有什么人情的成分存在,大家都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而对方竟然想凭借这种可笑的理由让他觉得亏欠了德国什么,简直太天真了。

所以李晓峰只是淡淡的回答道:“你如果对这份协议不满意,现在就可以反悔,我无所谓!”

一听某人这么说了,阿基莫维奇也只是叹了口气,没错,刚才他就是在做最后的努力,试图再为自己的国家争取一点利益。如果能让强大的某人做出承诺,那绝对是一大好消息。

可惜,某人比他想得要老道的多,甚至阿基莫维奇暗自猜测某人的真实年龄恐怕根本就不是他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嫩。装嫩的老妖怪神马,真是太讨厌了。

阿基莫维奇吐槽着就走了,当然,并不是说协议就此达成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毕竟不管是某仙人还是阿基莫维奇都无法代表两国官方,这份协议更像是一份草签的意向。接下来的双方还需要围绕这份意向进行细节方面的讨论。

比如说全民公决怎么进行,怎么监督,以及战争赔款的具体支付方式。这些都需要一一的进行明确。当然,大方向定下来了也是一件好事,不过让某仙人头疼的是,虽然德国人知道他的影响力有多大,但是布尔什维克内部并不知道啊!

自然,他也可以将这份工作交给托洛茨基进行,方正双方就在谈判,只要德国人据理力争慢慢的向这份草案靠拢就可以了。不过李晓峰对老托真的没有什么好感,并且这货现在也不太可能接受这份协议。他和布哈林一样,还幻想着怎么不割地不赔款的结束战争呢!

而且,就算这货能及时的醒悟,准备全盘的答应这份协定,李晓峰还不想给他这个机会呢!为啥?他可不想让托洛茨基白捡了这份功劳,要知道,在历史上这货在谈判中可是犯了大错误的。

在一月份,由这货亲自主持谈判之后,面对德国人的步步紧逼,他的态度虽然有所软化,但还是主张不对德妥协,打算不理会德国大军的步步紧逼,准备单方面的结束战争状态,搞什么不战不和。当时列宁就一再警告他,这么搞不可能,甚至明确的要求他,一旦德国人再次提出最后通牒,就先答应对方的条件,然后再慢慢做国内的工作。

结果呢?托洛茨基面对德国人的最后通牒,明确的表示决绝,直接率领谈判代表团离开了布列斯特,并且当众宣布:“苏维埃俄国拒绝签订条约,准备停止战争,复员自己的军队。”

这其实是相当不明智的,因为这只是他托洛茨基的个人意见,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并没有得出这么一个结论。结果就是2月份德国人狂风暴雨一般的攻势打得俄国抬不起头来,一时间彼得格勒都积极可危了。

在这种极其不利的情况下,托洛茨基才慢慢转变,经过艰苦的拉锯讨论,最后才通过了列宁的方针。不过这时候为时已晚,哪怕俄国表示全盘接受德国的条件,德国人也没有停止攻势,甚至直接将条件翻了一倍,原本的三十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一眨眼就变成了六十亿。

也就是说,经过托洛茨基的努力,在最终达成的停战协定中,俄国被讹诈得更狠了。而原本,条件远没有这么苛刻,如果在一月末托洛茨基就先答应德国人的条件,不光是条约不会那么苛刻,而且在前线也会少死不少人。

而正是因为托洛茨基的固执己见不变通,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关于这一责任,后面才会被打板子。在1918年3月6日到8日召开的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上,中央委员会以30票对12票通过了列宁的决议。并于3月14日召开非常代表大会上,正式批准了布列斯特条约,以及免去托洛茨基外交人民委员职务的决定。

为什么要对他免职呢?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中央委员会对这货的奇葩决定是相当的恼火的,如果这货当时能早一点醒悟能,情况就不会恶化到那个地步。当然,比较搞笑的是,后来竟然有一种奇怪的言论,觉得托洛茨基是布列斯特合约的替罪羊,一旦合约签订,他就被迫辞职(度娘说他是辞职的)。

实际上布列斯特条约的签订跟这货没什么关系,他也没在这个条约上签字,当时签字的是副外交人员民委员齐契林以及前面有提过的那个彼得罗夫斯基(历史上他是内务人民委员)。

也正是因为这个错误,导致3月份托洛茨基一系的势力在中央委员会遭受了打击,他的铁杆盟友乌利


状态提示:593.第593章 问题多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