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炮,主要就是应用的电磁弹射原理,简单到令人指,一个初中学生都能做出简单的电磁炮。
但是想让这玩意威力大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先,要克服惯性力,电磁线圈提供的电磁斥力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巨大,在物体的惯性力作用下,其实初始度是很慢的,基本都是肉眼可辨别。初中物理实验中的电磁弹射,度并不快,这当然不可能做到电磁炮的标准。
想增加电磁斥力,要么加大电磁线圈的通电量,要么加大电压,最好的效果当然是两者共同用力。
众所周知的,想让电磁线圈产生更大磁力,通电效率是关键,导电性越好的导线增加的电磁力越强。最好的极限当然就是导体了,常温导体研究了一个世纪了,也没搞出来,现在最合适的就是低温导体了,用液态氮零下一百多摄氏度的低温制造一个低温导体工作环境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
电压和电量增幅,则需要强大的电容来提供了,储存更多的电量,瞬间激。为此,每一门电磁炮都需要上百组的电容
当然,这还不算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想让电磁炮的炮弹获得更大的初度,导轨需要摩擦力越小越好,还得多级加。
导轨是用电磁轨道的磁力约束线当导轨的,一旦电磁轨道的导电率达到一定程度,它周围产生的磁力线能让永磁体顺着它的磁力线悬浮,并且绝对不会产生偏差。现在的很多磁悬浮视频就是以此为原理制造的。而两道磁悬浮轨道能将其中的永磁体约束的更加稳定,并行的两道磁力线就像是两条固定轨道,身处其中的永磁体很难偏离这种无形轨道的。
这条磁力约束轨道说白了就是炮的炮管,一旦通电以后,电磁炮弹就成了悬浮状态,顺着磁力线,还是o摩擦力。并且只要保持两条磁力线的方向相同,这东西最后打出去,那是指哪打哪。
至于电磁线圈的多级加,这其实是最难的,搁在以前难于上青天啊,因为人的时间观念根本就把握不住电磁线圈的通电间隙,但是自从原子钟和微电脑控制单元逐渐成型了,用微电脑和原子钟可以精确到万分之一秒的精准度,可以很轻松的根据加公式计算出每一级电磁线圈的通电时间。
小褚同学设计的电磁炮,最多只能做到五级加,初度顶了天也就是两千多米每秒,甚至他想突破三千米每秒的初都必须再加几级加线圈才行。不过那种精度所需要的磁力约束轨道和原子钟将更加昂贵。
就拿朱姆沃尔特级上的电磁炮来说吧,都是八到十四级以上的多重加,那样也就是堪堪能让炮弹达到1o倍音的初,射导弹还得降低初,要不然,仅仅空气的压力都会让炮弹如同撞在水泥地面上那么坚硬。对于炮弹的要求也更加的高。不像是小褚同学这样,直接强磁铁柱经过简单的尾翼切削,然后在安上个硬的钨钢穿甲弹头。
这玩意威力看似不大,杀伤力却大的惊人,钨钢穿甲弹头保证了穿甲力度,然后里面的磁铁脆硬,一旦遭受强大的撞击,立刻就会变的粉碎崩裂,崩裂成碎块状态对于穿甲后的杀伤更加恐怖。小褚同学曾经在维基百科上看过一些实验视频,最后的爆裂状态可将一辆装甲车中的所有成员全部打成碎块,简直凶残到变态的程度。
并且钨钢穿甲弹头在五马赫以上的度下,可以轻松穿透任何一款装甲战车的装甲,除了大国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无法击穿,其他的装甲车,在它面前就是渣渣啊。
除非搞到航天级的材料,否则小褚同学设计的这款电磁炮已经达到了最大威力,实在是没有任何的提升空间了。
当然了,这也不一定,要是能弄来更好的材料,也未必不能造出威力更大的东西,不过那样的东西,实在用不上啊。
就这,配合上自动瞄控设备加上高精密的工业机械手臂,在完全没有人操作的情况下,这东西开启主动防御也能打掉五公里之内的低飞行目标,甚至运气好,很多个一起,高飞行目标也会被轻松撩下来。
造这个东西绝对是不合法的,不过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考虑,这东西也是势在必行啊。因为他除了刚刚搞明白的玄法,也就只能搞些不受监管的东西了。如果搞火药武器,或许比这更简单,只要钢材还过得去,有机床,特别是有五轴机床,所有的枪械零件,对他来说都很容易就能搞定。但是这东西不利于隐藏,只要懂行的来一搜,甚至只看外形,基本就能判断出来了。
而电磁炮这玩意却不一样啊,说白了,没组装的时候就是一堆原件,哪怕组装好了,也不过是带氮气瓶冷却的长方盒子,拆开来,里面还是一堆看不懂的元器件,既没有扳机,也没有枪管,完全脱了普通人对于枪的认知,哪怕他们觉察到五组电磁线圈有问题,也恐怕未必搞的明白这是啥。因为外形上,它太像一组通讯天线了。至于伪造的设备标牌上,也明确标识了,定向大功率自冷却通讯模组。这也就解释的过去为啥会配一个硕大的三层保温气瓶了。并且还明确的指示,低温氮气,危险的字样。更加奢侈的是,小型空气压缩提炼氮气的压缩机,他也买了好几个,好么,这玩意,国际市场上售价达到了一万美金一台,要不是从黑市上订购,根本在国内就买不到。
这还不算夸张的,更加扯淡的是他还通过从暗网上挂单,委托顶级黑客伪造了一套设备安装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