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逆袭成王>第三四零章 家与国,义与义 四
p>

大概是因为轲比能被困幽州,为了凸显诚意,关乎上谷乌桓部落的具体动向,事实上莫护跋是一直在向公孙瓒汇报的。于是公孙瓒便也知道,大概有一万乌桓人死在屠刀、饥荒、疾病之下,另有一万多名饿得受不了的乌桓男子已经被一万鲜卑铁骑带着北上鲜卑中部。这也意味着,大概还剩六万人留在宁县一带,只等着公孙瓒与刘正带人接收。

当然,与尾敦说起时,公孙瓒是将接收的人说成刘虞的,也特别强调了那六万人包括老弱妇孺,算是混杂着诸多乌桓平头百姓的。话语中,还调侃这六万人俨然是被鲜卑中部折腾坏了,感觉到刘虞的好,真心想要归附。

这番话公孙瓒说起时其实带着点讽刺乌桓人欺软怕硬的成分,尾敦大概是感觉到公孙瓒对刘虞的软弱在进行一些讥讽,倒也顺着公孙瓒的话挖苦了一番,说是让公孙瓒派人通知莫护跋,让他把那六万乌桓人安置到广宁、宁县两个城池去,他也乐意发几道命令,然后被公孙瓒打着哈哈敷衍过去。

不过公孙瓒也并非真的想要这六万乌桓人,他便是想要人口,也要不了这么多,就是不想看着刘虞将这六万与他有仇的乌桓人消化掉,以免将来对他不利——这种时候,他反倒更期盼于刘正和荀彧能够安置这六万人。

至于鲜卑中部,在得知莫护跋十万大军牵制那近八万乌桓人的时候,蒲头三兄弟也不是没有趁隙进攻鲜卑中部,只不过被鲜卑中部大将柯最挡了下来。

只是毕竟有十万人留在上谷地界,鲜卑内部的战事还是比较吃紧的,所以才有莫护跋将一万多乌桓俘虏抓去充壮丁支援柯最的行迹。

期间公孙瓒想起了一件事情,笑着多嘴了一句,倒是令得尾敦张逸都眉头紧皱。

这事情若往大了说,不算大,但往小了说,也并非小事——便是轲比能的大女儿与被刘正打过的郁筑鞬睡在一起了。

在鲜卑习俗中,成亲前情侣睡在一起并非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往后这段姻缘也算是板上钉钉了,尤其是郁筑鞬找的还不是别的女人,那大汉做个类比,轲比能的大女儿分明就是一位公主级别的人物,可以说往后这段姻缘郁筑鞬便是想逃都逃不掉了。

尾敦张逸倒也没觉得郁筑鞬擅自做主与轲比能的大女儿睡在一起会让轲比能不高兴,就是觉得这样一来,在郁筑鞬的影响下,往后轲比能部落对汉人或许不会太过友善,甚至会影响到整个鲜卑中部与大汉的关系,及至公孙瓒又说起郁筑鞬在让那姑娘怀孕后,带着从诸多部落中集合起来的五千鲜卑人早已进入上谷支援他,尾敦张逸笑起来的同时,眉宇间的忧虑却是更盛。

不过公孙瓒打的就是让他们吃瘪的主意,说完后便绕到了代郡乌桓的话题上。

因为代郡汉民一直相对较少,代郡乌桓与汉民接触也少,再加上普富卢拥兵自立,并没有与蹋顿、轲比能这等相对亲善汉民的部落接触频繁,算是最与幽州汉民关系疏离的那一类乌桓人。

而在得知蹋顿兵败后,普富卢却是没有善罢甘休,在蒲头等人进攻鲜卑中部的同时,也带着手下抄略代郡,随后在得知张曼成田楷带着三万步兵、两万骑兵兵近代郡,便也带着两万乌桓铁骑分庭抗礼。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普富卢与张曼成之间的纷争是这几个月中幽州地界内厮杀的最惨烈、也是最久的战事了。

从一开始张曼成、田楷带领五万人马逼得普富卢节节败退,到普富卢再添一万铁骑击败五万人,再到张曼成、田楷、邹丹集结败军,佯败坑杀普富卢的五千骑兵,与此同时,太史慈与张燕带领一万骑兵突袭代郡,偷袭普富卢后方,连破八个部落、斩杀一万多人,还将包括普富卢一家老小在内的普富卢所属部落屠杀殆尽,整件事情算是进入了不死不休的阶段。

此后普富卢彻底被激怒,集结代郡乌桓部落共五万铁骑,还请求蒲头出兵协助,攻打分别以张曼成田楷以及太史慈张燕为首的两个军队,只是张曼成等人也不笨,一旦蒲头出兵,便叫莫护跋那边九万人开始张罗辎重,做出准备行动的架势,以至于蒲头不敢轻举妄动。

而普富卢即便有五万骑兵,说到底也是集结所有代郡乌桓部落的青壮年才有的数目,在张曼成与太史慈双方人马的牵制下,他根本没有得到多少胜利,甚至于后方诸多部落中剩下的老弱妇孺还屡屡被张燕、太史慈联合代郡几座城池中的义士偷袭暗杀,惹得他暴跳如雷,近几天更是有着什么都不管,只想着歼灭张曼成带领的步兵队伍的趋势。

只是张曼成等人在太史慈的建议下耍了个小心机,以大义之名让邹丹骗开了雊瞀城门,在荀彧早就派人收集到雊瞀令的罪状后,他们斩杀雊瞀令,又用雊瞀佐吏骗开了当城城门,分兵成掎角之势,据城而守,弄得普富卢天天在城门下谩骂不已,说是要杀张曼成全家,却反被张曼成的鄙视挑衅弄得气晕了一次。

会气晕过去,当然也包括全家性命身死殒命的原因,再加上普富卢指挥不当,以至于诸多部落老弱妇孺被屠,大失人心,也并非没有人起了异心,对普富卢颇有微词,才惹得普富卢急火攻心,晕了过去。

索性普富卢以与张曼成的血海深仇暂时镇住了部曲中的流言蜚语,只是一旦幽州局势稳下来,代郡乌桓的结局便可想而知了。便是还能留在代郡,只怕想要恢复也要数年的


状态提示:第三四零章 家与国,义与义 四--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