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都市现代>蚁贼>32 水军 2
惧怕、又或投机的心理而甘愿臣服了。邓舍选其有才干、名望的,放入清华馆,给其清要的职务,观其行,闻其言,留待后用。才干不足、名望也不足的,安排入儒学提举司,随后广兴学校,每建成一处,就选一人前去任课。

倒也并非十里一学,而是一个合作社一处学校。人烟稠密的地方,合作社多,学校也多些,人烟稀少的地方,合作社少,学校自然也少些。

每十所学校,必有一个学正,由识字的汉人担任之,不需讲课,日常的职责,在巡查、监督、协调、上传下达。凡学校授课内容,需用汉话。高丽文人懂汉话的多,即便有不会的,他们日常所用,皆为汉字,学起来也快。

学校的教材,统由儒学提举司编纂。有《朴通事》、《老乞大》这类的现成教材,编纂起来不难。无非删去其中蒙元的色彩,加入汉、丽一家的说辞;少点大道理,多些有关农业耕作的知识。

平常的农家,顾得上吃穿就算殷实了,没有闲钱供孩子读书。因而,学费全免,合作社只需要供应先生的吃穿就行了。先生另有俸禄,由儒学提举司给。同时,照顾到农家的辛劳,开课只在农闲,农忙的时候,不强求。但是,有一点,农闲之时,所有十六岁以下,六岁以上的孩子,必须要去听课。

孩子很重要,如果能先亡其史,然后再能把下一代争取过来,这个国家也就差不多算消失了。为了保证先生们,任劳任怨,尽职尽责,邓舍规定三年一转,考核优良者,愿意的,提拔为吏,不愿意的,赏赐银钱,许其回乡。

港口距离平壤,有好几十里地。刘杨看看天色,暮色逐渐转入夜色,手搭凉棚往前看,隐约可见一点城墙。他加马一鞭,道:“诸君,走的快一点吧。入夜前,咱们得到达平壤。省的关了城门,又要麻烦。”

几人纷纷应是,打马催促,未及三二里,大道上迎面跑过来了一群人。

人数甚多,粗略一看,不下三四百。打头的是个军官,喊着口号,其它人排列整齐,一边跑步,一边跟着高声喊叫。四百来人一起叫喊,声音非常大,惊动的宿鸟乱飞。吓了众人一跳。

有不懂汉话的,安抚住坐骑,问道:“他们在喊甚么?怎么唱歌似的。”

刘杨指挥着众人,给他们让路,回答道:“本来就是歌儿。唱的是: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歌儿。……”

烟尘滚滚的,这群人奔跑过去。路过倭人身边时,没一个转头去看的,一个个目不斜视,精神百倍。跑动间,依然保持行列的秩序。

藤次郎问道:“这是平壤的驻军么?定然是晚间的操练了。”

“操练没错,却不是平壤的驻军。他们没带兵器,……,”刘杨指了指队的旗帜,道,“瞧见了么?旗上的图案。代表军屯。他们是附近军屯所的人。要是驻军操练,不会不全副武装,早晚负重拉练,至少各三十里。训练强度,军屯所远远不及的。”

几个倭人乍舌不已。军屯所,顾名思义,军事编制的农夫而已。一群农夫,就能保持这样的纪律,并且坚持每日的操练不懈。实在不能想象,正规军队平时的训练,又会严格到怎样的程度呢?

藤次郎赞道:“不愧百战强军。”

入夜前,众人总算赶到了平壤城下。

城外护城河新近才扩,足有十丈宽度,水深不见底。城门外有宽敞的桥梁可供通行,城高且厚,垛口处,隐隐可见强弩、火炮。盔甲鲜明的士卒们,巡逻其上,有些城头,已经打起了火把、挂起了气死风灯。

天色虽晚,城门口熙熙攘攘的,出入的行人很多。

倭人们仔细观察,出城的,多为百姓打扮,入城的,很多商人打扮。有人问道:“刘君,你刚说城门就要关了,怎的还有这恁多人出城?”

“如今二月,青黄不接。不少百姓没有饭吃。我家丞相大人以工代赈,组织人手,或于乡间挖掘水渠、或者整修交通干道、加固城池。出城的百姓,就是干完活儿,才领过饭食,回家的农人。”

众人一看,果然不错。出城的,有的提了篮子,有的顶着小盆,里边带的,尽是些食物。

而今,中原、高丽,包括日本在内,国内都很乱。青黄不接的时候,往往最难度日,也往往就是倭寇们劫掠最凶的时候。藤次郎们见的多了,又有亲身经历,对海东的一些百姓没饭吃并不奇怪。

然而,海东竟然有充足的粮食,来进行以工代赈,却有些出乎意料。

“俺们往日做客高丽南部。南高丽粮食紧缺,每逢这个使节,不知饿死多少人。以南高丽数百年的国库积蓄,也无力赈济。北高丽的粮食产出,不及南高丽,海东为何反而这般充裕?”

“诸君,看到入城的商人了么?”

“莫非?”

“不错,这些商人,半数以上,皆为粮商。我家丞相大人一举平定海东,辽东纷纷乱乱的局面为之一改,海内清平。加上行省*有重商之策,运粮来的,统统免去税收。数量大的,甚至给一定的鼓励。山东、淮南、江浙等地的商人,无不踊跃来至。实话告诉你们,我海东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粮。”

刘杨大吹牛皮,说的倭人们一愣一愣。

海东怎么不缺粮?邓舍拿来赈济百姓的,的确有一部分来自江南,托张士诚、方国珍的福,与他们签订的贸易协定,洪继勋争取了粮食一项,两个月里,砸锅


状态提示:32 水军 2--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