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部分则是针对满清其他各镇新军。
清末满清编练新军,对新军的掌控可谓是十分的失败,第慈禧和后来上台的载沣都没有一个领导人的决心和手腕。慈禧只关心个人权力,载沣出了命的忠厚,但忠厚往往意味着无能,太平盛世也许不错,可这是清末鼎革时期啊!
第二,满清对地方控制力低下,各地汉族督抚大臣,为了不让满清中央有干涉地方的理由,对于军中发现的革命党多是派到国外去考察,或是派到北京去出差,或是驱逐掉。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送走就是了。导致各省新军处于一种‘上不在天,下不在田’的状态。
第三,满清对外战争的失败,以及取消了科举制度,而扩大海外留学生和新学,导致海外留学生及新学学生都不满足现状,非常不满对外战争的失利。
第四,满清将文化群体引入新军,结果却招惹了一堆的革命党,这些革命党从什么陆军小学堂、讲武堂等等军校出去后,又是担任基层军官,结果普通士兵也连带着变成了革命党。
在清末新军当中,充斥着大量的革命党。就算不是革命党,亦普遍同情革命。
这是一个非理性的时代,对外战争的接连失败,使整个民族都处于一种急躁的状态,就连满清同样都处于这种急躁的状态,都想快速的找到一个摆脱当前困境的方法。因此在非理性的状态下,满清开始改革。
为革命铺平道路的不是革命者,而是改革者。
但是那些接触过西学的留学生和新学学生,都意识到要想让中国走向强大与繁荣,就必先推翻满清。加上日本的推波助澜,更使这种意识变得非常普遍。
从理性角度上看,此时的中国最好是不产生动乱。但革命是非理性的,加上满清也是非理性的,于是满清灭亡。
尽管推翻满清是西北政府及西北集团的基本路线,但是全国都处于这样非理性的情绪当中是非常危险的。
一不小心就会让日本阴谋得逞,使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动乱之中。
西北政府则处于一种理性状态当中,因此在日俄战争中引起了一些进步学生的不满,认为西北政府支持俄国是为卖国。
西北政府考虑的是如何在确保国家不陷入大规模动乱的前提下终结满清,而不是盲目的摧毁满清的统治,这也让一些中二的进步学生不理解。
由于满清对新军控制力低下,因此沈凝云搞出了渗透计划,既然连同盟会都能大规模的渗透新军,为什么西北政府不能?只要把满清新军渗透了,那么真要是打起来了,新军手上就算有再多先进军火,也会大规模的倒戈。
至于为什么要采取两种路线,区分北洋六镇,这主要是北洋六镇比较特殊。北洋六镇是袁世凯练起来的,袁世凯将军队打造成其私人军队,不允许革命党在北洋六镇乱来,而是靠利益将北洋六镇捆绑在一起。
而如湖广等新军,湖广总督张之洞并未把新军当成私家军队来抓,因此对于革命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他汉族督抚同样如此,他们尽管还维系着满清的统治地位,但是内心同样也一定程度上同情革命,他们对满清也失望了,一些满清督抚甚至看到,满清的统治已经快要结束了。
对新军的渗透手段,在北洋六镇是不适用的,因此沈凝云决定让军情局从袁世凯身上入手。
只要新军要军火,连先进榴弹炮西北政府都一律卖给他们,根本不怕满清对西北能产生什么军事威胁。
把军火卖给满清新军,说不定日后还能为西北军做嫁衣。
为了渗透新军,沈凝云亲自主持军情局搞了两份报纸,一份是《军人报》,专门揭露清军内部克扣军饷等损害普通士兵利益的新闻,以此来打入新军,在其中又加入许多宣传的东西。
一份是散报,不正式发行,但每周免费送到清军军营,同样是宣传民族主义,以及西北军的形象。
同时军情局成立了潜伏科,在满清到处招募文人从军的时候,将一些受过了军事训练的西北年轻军人送到各省新军之中。或是让这些人出国到德国、日本的军事学校混个背景,然后再进入满清新军。
当然,这个潜伏科设立后,让沈凝云很纳闷的是,满清十分缺乏特工争斗的意识,甚至是毫无防范。一些在西北讲武堂出来的军人,竟然光明正大的就被满清各省新军给录用了。
满清三百年下来,也就是初期野猪皮在东北闹事的时候比较擅长使用间谍,但是明庭比较缺乏这方面的防范能力。入关之后,也没什么敌人要打,自然不会去成立对付其他国家或势力的特工部门,这方面的防范意识很低下。
当然潜伏进满清新军的军官,都还是经过一番包装的。-- by:dad856|43567|11369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