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穿越重生>龙啸大明>第一二三章 怀远阻击战(一)

第一师三团的士兵们也都赶到了护城河边,将长梯架在护城河上,将做跳板,越过了护城河,也杀入了怀远城中,然后也都纷纷端起步枪,向清军冲杀了过去。

这时双方是近身作战,商家军使用步枪射击的机会并不多,其实清军的白刃战能并不逊色于商家军,只是现在怀远县里的清兵己经大乱了起来,因为刚才那一次惊天的大爆炸已经吓破了不少淸兵的胆,而且主将也在爆炸中丧生,又不知道在黑暗之中还有多少敌人,就是再训练有素的军队也不可能还保持着镇静,战斗力连一半也发挥不出来结果也被商家军杀得纷纷倒地身亡。

而清军的另一位主将,原大顺军的降将刘忠得知消息之后,也充份发挥其流寇的本色,立刻带着百余名亲随,从西门逃出了怀远县城,向蒙城方向逃窜而去。

到了天亮的时候,商家军也己经完全攻占的怀远,五千清军中,杀死一千八百余人,俘虏一千三百多人,逃走的不足两千人,而商家军自身的伤亡,只有二百一十三人。商毅接报之后,也十分高兴,立刻又命令成进在怀远组织阵地,准备迎击多铎的大军,同时又调过去了一个火炮营,并且把也把火炮、弹药、雷霆战车等重型武器都运到了怀远。

在一天之后,商毅又收到罗远斌的报告,他也成功的袭击五河县得手。商毅也同样命令,他在五河县组织阵地防守。

怀远和五河两个县的相继失守,也等于是给了清军当头两记闷棍,多铎在震惊之余,也感觉到,自己确实是遇到了一个难以对付的敌手,商毅果然是名不虚传。

而且商家军的这两次袭击得手,不仅仅只是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因为现在明清双方是以淮河为界,各占南北,而怀远和五河都在淮河北岸,商家军攻占了这两个地方,等于是在清军的势力范围内钉入了两只楔子,一但清军渡过淮河作战,自己的补济线就会处在商家军的危胁之下。因此也不得说商毅这一手玩得确实十分漂亮,大有崩一角而动全盘之妙。

不过多铎也清楚,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立刻集中大军,夺回这两个县城,那怕是只夺回其中一个县,也能够扳回大部份的局面来。而且这几天清军的谨慎用兵,也不是全无收获,多铎至少打听清楚,在淮河南岸布防的明军并不多,决不超过四万,而现在多铎麾下的人马超过了二十万,因此多铎也对夺回这两个县充满了信心。

四月七曰,多铎下令给孔有德,命令他立刻出兵,复夺五河县,然后分兵两路,一路在五河就地渡淮,直取盱眙,另一路转攻泗州,一举突破淮河东段;而自己亲自领军来攻取怀远,然后突破淮河中段,直取凤阳;而耿仲明再突破淮河西线,这样一来,整个淮西就可以一举而下了。

向孔有德和耿仲明下令之后,多铎首先命手下的镶黄旗固山额真叶臣为先锋,带领以一个固山的满八旗军为核心,共计二万五千人马,由蒙城出发率先向怀远发动进攻。

而这时商家军也在怀远布置好了阵地,准备迎战清军。

怀远位于位于淮河与其支流涡水的入口处,属淮河北岸,涡水南岸,东、北两面均有河流为屏,只有从西、南两面才能进攻,因此也大大减少了商家军布置阵地的工作。现在怀远县城的西、南两面都挖好了一条长达七百步即一千米左右,呈棱状分布的战壕,作为迎击清军的阵地,成进在两面阵地各安排了三个步兵营把守,还留了二个步兵营、一个火炮营和一个辅助营做为机动兵力。同时商毅也派出一百条战船,准备随时从水上支援。

清军是沿涡水进军,因此主攻的方向也放在怀远的西线。其实叶臣看了商家军布置的阵地之后,也十分奇怪,不明白明军这样做是什么用意,因为这整个阵线又宽又薄,一点纵深都没有,难到说躲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沟里,就可以阻挡淸军的进攻吗?或者是用土布袋堆起的二三尺高的矮墙会比城墙更有用吗?

不过叶臣是清廷的老臣,早在皇太极既位时,他就是***臣之一,算上现在继位的福临,他己经连事清廷的三主,也是久经战场的老将,既然对手曾经打败了阿巴泰、打败了豪格,就必有道理,因此也不容小视,还是先试探一下对手的实力再说。于是叶臣也祭出了清军屡试不爽的传家法宝,派出五千降军,首先向商家军的阵地发动进攻。

在西线守卫阵地是第三师三团的三个营和一个侦察连,共计有二千六百多人,各种中轻型火炮四十五门。三团商家军南下平乱时的五个主力团之一,现任团长叫齐宝库,也是在山东时就加入商家军的老将,这几年的战斗,他基本都赶上了,从一名普通士兵一步一步晋升成为团长的。这时他也拿着一部单筒望远镜,观查着清军的动静。

见清军派出兵力,发动进攻,也不禁骂道:“这帮狗日的鞑子,尽是拿咱们汉人当炮灰使,就不当人看。不过这帮王八日里也他妈的该死,好好的汉人不当,偏偏要投降鞑子,梳个难看的猪尾巴,这叫什么玩意。”

因为这个时候的满人和汉人在长像上还是有明显的区别。而汉军和降军所穿的衣甲,使用的武器也完全不同,因此非常好分辩。不过虽然是为对面的同胞感到挽息,但齐宝库可一点也不心软,这几年死在他枪下的伪清军可要比真的清军多多了。这时也立刻下令:“各火炮准备。”同时也在


状态提示:第一二三章 怀远阻击战(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