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3日第26次拍摄。”随着电子场记板的合拢,已经换上了有些19世纪色彩的厚重冬装的珍妮,再一次地在林间走动了起来,她能感觉到寒风顺着衣角往上钻,还有打光板和灯光照在身上的暖意,而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并不舒服,让她很难进入入戏状态——说实话,即使现在想要入戏,她也有点困难,因为萨尔维并没有给她看具体的剧本,只是让她和希斯一样,在这条路上往前走,并给了个情绪状态,就这样一遍一遍地来回拍摄,当然,每一遍期间会有一个休息的空档,毕竟除了珍妮被折磨以外,外场还有数十名工作人员也在给她提供着技术支持。
就这样来回走了一个上午,任是珍妮脾气一直都很好,现在也有种自暴自弃的冲动了,不过她并没有提出抗议的意思,只是机械地顺着萨尔维的指示走向前方:在片场,导演有绝对的权威,如果连一个上午都忍不了,在萨尔维并未特别针对她的情况下就要提出意见的话,接下来的拍摄肯定顺遂不了。而且,这也的确是存在的拍摄手法,并不是只有萨尔维一个导演在用。
——是的,演员在现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拍什么的情况很多时候是存在的,而且越是大牌的艺术导演就越喜欢搞这一套,这其中最富盛名的应该就是王家卫了。这也是他永远拍不了商业片的原因,商业片的剧本肯定是早都定好的,而且很讲究性价比,绝无可能让他这么浪费时间。而萨尔维的作风和王家卫比起来也许还要好一点,因为他好歹还给珍妮说明了可乐的基本年龄和情绪——现在的可乐并不是少女时间段,而是和曼托斯第二次见面时的20多岁适婚女青年阶段,也和她的年龄段相对,她的心情不是太好,所以习惯性地来到了和以前的恋人时常一同漫步的森林。然后……然后就没了,在珍妮看到的剧本里,并没有这一段,她也不知道可乐会做什么事,就只是这样一遍遍地走,来、回、来、回,和萨尔维一起玩烧预算的游戏……
至于王家卫,他可是干得出整整数小时就让演员站在当地徘徊,没有剧本,没有别的信息,直到演员最后都崩溃了,才选中了其中一个镜头的事情,最夸张的是,很多时候拍他的电影演员可以从头到尾都见不到剧本……而和他合作的大牌还不是乖乖地忍了,最可怕的是如此崩溃地拍出来的素材,最终可能还会被剪掉。
对于自己的这种做法,王的解释是,这样能剥离掉演员身上的防备,去除那种因为丰富经验而来的油滑,让他们流露出最本真的人性一面,而那种赤.裸的感情流露永远都能直击人心,也让电影更富有层次。还记得前世看报道的时候,珍妮对此还是很赞同的,王家卫的电影,对于情节和角色,确实能做到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解读,好像是截取了一段生活出来,每个人对它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未必要和别人一样。——当时她根本不知道自己也会被王家卫这样流派的导演‘蹂躏’,看热闹那当然不嫌事大啦……
而现在,自己穿上戏服,开始一趟趟的行走之后,珍妮才明白拍摄王家卫电影的演员们心里的苦涩,还有希斯那一言难尽的表情了:对于一个优秀的演员来说,珍妮是不怕导演给加任务的,哪怕给了一千多字的内心活动,要求你在走过这段路的时候心里想着这段话呢,只要你给了指示,这个加法总是能做出来的,甚至只要给了剧本,再简短的对白她也能根据上下文和人物小传做出猜测,知道可乐在这样的情境下会想什么,只要有东西演,沉浸进去并不难,但几乎什么东西都没有,连心情为什么不好也没有,剧本也没有,这让她只能是完全抓瞎,甚至连尝试都不知该如何去尝试。
第一遍,珍妮还在试图找感觉,在内心给自己来点戏,第二遍第三遍,她都在试着做出不同的解,在第十六遍,再来一遍马上就要去吃午饭的现在,她已经完全放弃,开始东想西想了:萨尔维并不是个疯导演,《梦露》他拍摄得就相当好,为什么他在这部自己创造的电影里并没有沿用之前的做法,而是要做这样的尝试呢?
她没法直接和萨尔维交流,毕竟如果希望的话,他自己就会来和她聊天了,就她的猜测是,任何的表演其实都是和观众之间的信息之旅,演员通过自己的表演,传递着各式各样复杂的信息,就像是一场无声而滞后的交流之旅,也许在《梦露》类的传记电影里,因为角色的情绪是非常激烈,而经历也是非常传奇的,导演并不需要观众真的发自肺腑地去代入和理解演员,所以演员给出的信息可以非常的直接和明确,一千个观众看了以后都会得出基本类似的结论——嗯,她在这时候是开心的/伤心的/复杂的。
但对于《人生旅》来说,这部电影的隐喻很多,意识流的部分也不少,角色也都是非常平凡,性格说不上多极端的普通人,它更多的是传递一种意向和情怀,演员给出的是一个触媒,它触动的是观众心中对于自身经历的感怀,是一个空白的题面,而这对演员的要求更高,演员本身当然不能傻演,真的在演的时候不给出任何信息,必须得靠自己的真情流露去打动观众,但这真情也不能过分的明确,这会限制观众的感悟——而且非常容易给人以用力过度的感觉,因为观众在观看这类型电影的时候,首先就会被导演带入那种仿若心声的节奏里,不自觉地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