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仙侠修真>逆流伐清>第一百五十二章 为皇除“奸”

战争从来是充满了铁与血,嘶喊与悲歌……没有俊男靓女,没有神功无敌。战场上的厮杀,以命换命,有我无敌,那是英雄史诗,也是惨烈厮杀的泣血长鸣。

与鞑虏的战争已经进行了五十多年,半个世纪的战乱太久了。对于朱永兴来说,迫切地希望尽早结束这场内部的平叛,以便将精力集中于国内建设,并对外扩张。

尽管对外反复强调要以稳取胜,那也是朱永兴担心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将领,犯下冒险急躁的错误,招致意外的损失。但是,如果有速胜的机会,包括阴谋诡计,他也要抓住、争取,以期早些结束这场令他感到厌倦的战争。

而建奴,或称之为建匪,经历数场大败之后已经颓势难挽。特别是盖州集团的几近覆灭,更使其实力大损,必然要灰溜溜地撤出沈阳,继续北退,缩回建州。风雨飘摇之下,人心散乱,打着自家的小算盘,寻找着可能的出路,这一点也不奇怪。

降者如潮的是汉人,见势不妙再反复的依然是汉人,朱永兴虽然不齿,虽然为此感到悲哀,但该利用的还要利用。即便是能够少死伤一些明军将士,他也认为是值得的。

敌我之间的争斗,没有什么道义可讲,如果真要光明正大,那便是愚不可及。刺客可以改变战争或历史的进程,这是有明证可考的。而内乱将成为鞑虏灭亡的最后稻草。也是可以期待的。

而这个能够加快战争进程的行动,则是国安部策划,早在北京设立情报站的时候。便发展的潜伏人员所主导的。随着满清退到关外,这几个潜伏人员也随之到了辽东。如今形势大变,连番的失败更使很多满汉官员不满鳌拜的专权,这些人便觉得是一个良机。杀鳌拜,挑起其党羽与皇室,与失意不满官僚的争斗,势微的鞑虏恐怕就要在这场内乱中土崩瓦解了。

…………

辽东大胜。鞍山附近的一场激战摧毁了盖州建奴的主力,在随后的追击战中。数千骠骑兵再显神威,以墙式战术将败逃的建奴杀得尸横遍野。梅额章京阿济根、章京史辛柱皆毙命荒野,只有卓布泰在亲卫的拼死保护下得以逃生,身边只余不足百人。

至此。再没有成建制的叛军能够阻挡明军杀向沈阳的步伐。大胜之后的明军按照总参谋部的计划,进行了分兵合作。荡朔军驻守鞍山、辽阳,并派出一师前往辽中县镇守,确保北进大军后路无虞;东北军区休整了三天,补充了粮秣弹药后,近十万大军齐头并进,推向沈阳;新兵独立师在得到部分骑兵的加强后,转道向东宁卫(现本溪)攻击前进。

猛狮搏兔,必尽全力。依现在建奴的兵力。七拼八凑也不过四万,就算全族动员,也抵挡不住气势汹汹压上来的明军。

其实。建奴在得知锦州兵败的消息后,就已经做出了撤退的决定,并开始将非战斗人员向建州输送。只不过要等盖州部队,鳌拜留下儿子达福和部分军队在沈阳,他自带着由锦州败退、远道逃回的觉罗俄尔哈的残兵,护卫着皇室、王公大臣。走抚顺,向建州撤退。

前途黯淡啊!鳌拜骑在马上。面无表情,年纪虽老,却十分威严,但心中却不住地哀叹。

江南不保,中原不保,辽东亦不保,建州便能安然无事了?寄希望于气候和环境,以及拉长明军补给线,就能够阻止明军的继续进攻了吗?即便能有那么点效果,恐怕也只是暂时的、短期的。

明军,以及背后的明帝、明廷,都透出那么一股子狠劲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特别是明帝,更令鳌拜琢磨不透,也凛惧非常。他搞不懂明帝是如何把一盘散沙的抗清武装统合在一起的;他搞不懂明帝是如何把军队的装备变得犀利起来的;他更搞不懂明帝是如何长袖善舞,筹措出供养军队的饷粮……

汉人言五百年出一圣人,难道真的就应验了?可要说不是,鳌拜也解释不清明帝的所作所为似乎能未卜先知一般,他也知道吴三桂是如何被谶语吓得不敢入滇、失去斗志的。

如果没有这个昭武帝,现在的满人应该席卷天下,坐稳江山了吧?鳌拜不止一次这样暗中想过。永历虽然是汉人的希望,但万万不会是值得尊重的对手;李定国虽然是名将,却没有那么大的政治号召力,独木难撑天。

时也,运也!鳌拜想不清楚,搞不明白,便只能将这些都归于虚无飘缈的上天旨意。至于前途,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听天由命了。

暖风微吹,本是花红草绿的大好时光,鳌拜却觉得躁热烦心,脸色愈加阴沉。

一路行来,时常可见向着建州迁徒搬家的满汉人等。有官吏,也有平民,有骡马车,也有独轮车,又是一场前途未卜的举家搬迁,人们脸上多带着迷茫和凄惶。

物件是越搬越少,连春耕抢种的农作物也要留给明军了!鳌拜眼见前方不远处又有一群人在路边歇息,也或是在躲避大队的车驾。这个时候可不是什么皇帝出巡,焚香跪拜,而是仓惶出逃。虽然这些人也都表现出谦恭,却已不可同日而语,连车驾的侍卫都没有心情吆喝斥骂。

车驾缓缓而行,鳌拜也没有这些人当回事,只是淡淡地瞟着。不管是满人,还是汉人,退到建州以后,人力是宝贵的。既要抵挡明军可能的继续进攻,还要耕种生产,人少了根本忙不过来。

就在鳌拜行过这群人的面前时,突然有人站了起来,大声喊道:“鳌中堂,中堂大人


状态提示:第一百五十二章 为皇除“奸”--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