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由未完工的阿贺野号巡洋舰船体改装的打捞船,已经提前一个月改装完毕,正在佐世保待命中,接到位置信息后,立即前往那个区域。这艘船上除了大型起重设备,还携带了从德国*的深潜设备,这些设备将保证潜水员在3月份就能深入寒冷海底,进行长达几个小时的打捞作业。
所有这一切,都比第一次急吼吼的打捞要来的更加稳妥。419仍然在俾斯麦群岛附近跟踪双方舰队,对这些变化完全不知情。在程大洋与林秀轩的预料中,敌人必然会对春日丸进行打捞作业,但是他们已经将原来的浮标破坏,所以预期敌人必须等到海水能见度较好且水温较高的5月份才能开始第二次定位工作,到了6月份才能开始正式打捞。但是那个时候,419已经应该腾出手来,可以对他们的打捞工作进行各种破坏。目前419已经分兵两处,全都纠缠在各自战场上抽不出身来。而419跟踪九州丸通过沉船附近时,没有发现任何打捞迹象,也成为了程大洋做出误判的一个依据。
得益于日军进攻势头减弱,褚艾云的队伍修整了十天,西线日本人终于意识到自己兵力不足。东线中**队也发现由于英军太痛快放弃了大片地方,自己过于突出,被迫从东圩(同古)后撤到彬马那附近,杜聿明将原先的同古会战计划,修改为曼德勒会战计划;总之他的所有计划,都是以不脱离铁路为基础,实施可进退的保守方案。敌人尾随而至,但是没有爆发大的交战。
这期间,孙立人与史迪威越走越近,推销他的进攻计划,他对杜聿明的曼德勒会战嗤之以鼻,认为缺乏想象,集中兵力与交通线附近坐等敌人冒进,意图明显,等同于就摊在纸上,完全视敌人为傻瓜。
当然杜聿明对孙立人提出的从缅甸中部下手,分割敌军的冒险计划也不感冒,他在军事上的嗅觉不如孙立人那么敏锐,但是在政治上压宝很准,他知道在缅甸中西部的任何进攻,都需要英国人协助,而英国人是不可靠的。总司令罗卓英则没什么主见,他大部分时候倾向于史迪威,但是杜聿明每次都能说服他。
现在独立于西方的褚艾云,成为了史迪威希望能拉拢的对象,他委托布鲁克来干这件事,他自己则利用美援分配的权力,直接向重庆施加压力。他向蒋抛出了一个诱人的,装备36个中国师的远期计划,但是前提是,不能中**队不能在战场上表现的太过消极。
林秀轩趁着这段平静期,开始关注影佐祯昭的动向,他确信缅甸至少有一个穿越者,就在影佐手上,这个人是所有三个人里存在感最弱的,但是抚平扰动很难一蹴而就,必须一个个干掉。
长谷川曾经(其实是未来)受聘在缅甸军政府,担任迪洛瓦开发区顾问,这是战后日本政府向外国输出资本和影响力的通常路径,也是间谍活动的合法掩护;事实上,长谷川向缅甸政府提交的资源报告,比向日本政府提交的要简单的多,甚至于隐瞒了缅甸的战略资源储量和地区,这当然也因为美国政府从中作梗,美国担心缅甸军政府知道自己的铀矿储量有多丰富,可能会刺激该国的核计划。
所以春日丸连同其上的上千台电脑沉没后,长谷川成为了掌握最多有价值信息的活电脑,他在国内学术界受到排斥,被迫常年在东南亚考察,满脑子的东南亚资源分布,远比那些不对日本年开放的地区,比如中国石油资源或者朝鲜的铀矿的位置记忆,要精确。
他很清楚,今年美国将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人类第一座反应堆,几年后落在长崎的那颗钚弹的原料就来自于这座,以及其他的重水反应堆,日本人如果想迎头赶上,至少得建立原料基地,这也是浅野离开时拜托他务必完成的工作。当然,不明就里的大本营,在缅甸最看重的资源是石油和钨,钨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破甲深度,也是与德国交换技术时最可倚重的资源。他领导着一支500人的南洋拓殖支队,已经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工作,目前招收了超过5000人的本地劳工,紧跟在日军后面进行资源开发。
秦小苏从电讯中的蛛丝马迹,搜寻长谷川的下落,他注意到影佐祯昭的第二混成旅目前指挥部正在马圭附近,距离前沿不远,但是并不参与进攻,从通讯看,一直在搜查英国留在这里的采矿设备以及征召本地劳工。估计影佐出现的地方也会是长谷川出现的地方。现在林秀轩对形势的判断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如果孙立人真的沿着伊洛瓦底河发起一次进攻,他或许可以先一步到那里,趁乱解决掉长谷川,或者还能解决影佐祯昭,这样就能把名单上的第三号和第四号目标勾掉。似乎很值得冒一次险。
褚艾云等到了杜聿明的电话,不出来,杜说老头子力促发起一次攻。但是他觉猛进,固然伤亡很大,但是有胜无败,锐气未挫;此时依托英军阵地,发起进攻极为不明智,无奈是委座严令,故他希望褚配合配合,做做样子,只做掩护不冒进,务求保存实力。
褚亭长也想委婉提醒杜聿明注意泰国边境一侧,因为历史上,真正给远征军致命一击的倒不是杜长官时刻提防的英国人;某种程度上,正是他太过关注西面英国人出卖侧翼,使得日军在东路完成了一次堪称军事奇迹的长途奔袭,迅速突破了废物一样的暂55师阵地,切断远征军的回国退路,从而才有了野人山的惨败。目前敌人56师团迟迟没有出现,饭田必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