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阿瓦以北就是中国的传统控制区,历代中原王朝改朝换代,失败者往往都会败缅北一隅,所以中国势力历来强大,华裔一直占主导地位。日军来到后采取收买缅族,驱赶华裔的基本策略,迅速在缅北扎下根,但是残酷压迫必引来仇恨。现在缅北的华裔争先恐后向褚亭长的军队通风报信。
到了腊戌外,陶名章就发现不在需要依赖时准时不准的英国情报了,而且温盖特派出他的华裔小组来与第5军接洽情报合作。高黎贡山一代的情况与在钦帮完全不同。在那里时,当地的山地民族同样支持盟军,但是对中**队多有戒心,而且语言不通沟通困难,但是这里周有福甚至已经在焦头烂额的战斗间歇,从战场上搜罗象牙和当地华商做起生意来了,正因为此地民众基础太好,英国的情报组反而要依赖褚亭长的军队来收集情报。而且此地民间还留有不少远征军的溃军,他们在识别敌人武器和部队上,远比日本人收买的大字不识的缅甸人强得多。
55师团作为日军最后一支可以松动的力量,一出密支那,就有报告到了陶名章手上。日军为了在伊洛瓦底江上修桥,征发大量民夫和战俘,自然是瞒不住。逃脱的战俘们躲在附近山上,通过清点通过大桥的日军野战厨房和火炮的数量,确定大致的规模。
很快大量的情报精确到了日本人出动的具体部队、番号人数火炮,走的路线等情报雪片一样飞到陶名章手上。密支那日军倾巢而出,主力112联队上午通过大桥,144联队则在下游同时渡河,他们走了不同的路,另外日军使用趸船在较宽的河面上运输卡车,似乎也有快速作战的企图。
对于沿着公路突击的摩托化部队而言,迎头撞上敌人先头部队,伤亡必不可少,毕竟褚亭长将坦克留在后手,也是做好了靠一定的牺牲来进行试探的准备。但是陶名章发现,自己渐渐有了先机。即使在快速行进中,也可以做到迅速应变。他立即与周有福交代了初步设想,两人固然互相厌恶,但是在战斗配合上并无嫌隙,这也是褚亭长军队的作风。
很快他得到消息,日本人已经在距离自己车队前方几十公里,最险要的一段山路停下,开始集中马匹。这是日本人准备交战的一个标准的程序。与摩托化部队比较,骡马化的部队从行军转化为作战的过程,犹如慢动作。毕竟牲口无法倒车容易引起混乱,而且畜力较弱很多重武器需要分解,这也是麻烦的地方。
显然竹内有他的情报来源,他按照他对情报的分析,赶紧抢占了山口,以为占据了先机足够痛击对手。
作为外来户缅族人刚刚到达这里,他们为了保住在掠夺来的利益,不惜一切地帮助日本人收集情报。这让竹内产生了错觉,觉得自己在情报收集上占据优势。
陶名章佯攻腊戌,主力向西的动作并没有瞒住竹内。毕竟摩托化部队出动可以选择的道路很少,只有日本筑路部队在这半年内修建的两条公路而已。竹内宽对本地地形勘测过几次,知道要害所在,立即抢占了险要地形设伏,同时派出第55搜索联队的骑兵沿公路向前,进行搜索。
搜索联队的骑兵远远看到卡车一路疾驰而来,赶紧调转马头回去,从而确认了缅族奸细的情报可靠。
竹内立即做出计划调整,准备等待敌人车队进入九曲十八弯的公路,然后用他的四个主力大队将其截成几段;同时然后用机动里最强的衫本骑兵联队,以及用两个自动车大队搭载的花谷步兵联队迅速从小路赶到腊戌前线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敌人大概以为日本人没有摩托化行军的能力,他要给对手一点颜色瞧瞧。
他准备好了遭遇中**队坦克,因为缅族奸细也报告了中**的车队占据道路中央,道路边上也有坦克,但是他认为在这样两山夹一路的山谷地区,坦克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来多少也是送死。他的想法在一些过时的理论上具有合理性,坦克的火炮高低射界,威胁不到较高的目标,较差的视野也不利于山地作战。
知道敌人占据了最险要的一段路口,陶名章没有时间设计太复的战术,他立即周有福碰头,进行了简单商谈,然后就地分兵,应对两路敌人。
根据这个简单计划,周有福的坦抄敌人的角色,而陶名章则调动大炮,要给自以为占据制高点,处于不败之地的敌人一点颜色看看。
竹内宽中将是陆大31期毕业生,曾经留校任教,是标准的日本职业军人。与之对阵的周有福只是自称高小毕业的汽车修理工出身,两人的理论水平天差地别,但是在周有福对坦克运用的理解,已经非常接近隆美尔这一级别的将领,而竹内宽则相差甚远。
在竹内中将的概念里,坦克首先是一种攻坚武器,这种陈腐观念停留在一战,那时候的坦克速度不超过步兵速度,但是现在则不然。斯图尔特坦克公路时速超过60公里,即使周有福没有理论能力,但是他囫囵知道一点:坦克首先是一种机动兵器,简单说,它能适合骑兵适用的大部分场合。
衫本泰雄大佐的第55搜素联队由原先同番号骑兵联队改编,是竹内的看家机动兵力。他们作为汽车部队先导,迅速在林间小路前进,企图偷袭腊戌。中国人动大路来,他们就从小路走,看起来腊戌是日军福地,这次偷袭成功,势必又要重演截断杜聿明后路的戏码。
骑兵正疾驰,突然遭遇路边杀出的半履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