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力亲自去机械连查看。发现被击伤的坦克装甲上,只留下了手指粗细的一个孔,看起来像是日军机枪打穿的,当然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孔的口径比日军92机枪的口径要大一些。士兵们几乎众口一词,那是一种类似巴祖卡之类的东西。日军从一百米外,采取秘密发射的方式,一次发射至少六七发,但是并没有一辆坦克被击中两次以上的。
无人机此时才看清楚敌人自行车后架上携带的这种反坦克武器。当它携行时犹如一根管子,只有装上超口径弹药后,才被注意到是反坦克武器。
显然日军有了一种可以有效击穿谢尔曼的武器,虽然射流威力很小,但是对于使用汽油发动机的谢尔曼,也是极大的威胁。而且敌人似乎总结出了一套集团使用的策略,他们准备用大量这种武器,在前沿进行齐射的战斗方式,大概是要解决这种东西,远距离毫无准头的毛病。
第24旅团正在持续集结中,无人机看到手持发射器的士兵越来越多。赵小力向褚亭长报告了敌情,其中包括新出现的威胁。褚亭长让他稍安勿躁,暂时停止进攻,无需做无畏伤亡。
无人机正在观察敌人行军队形,预计将进入狭窄山谷,势必是进行集群杀伤的最好机会。
此时8吋炮弹终于拉倒。4门炮一字排开,根据电台传来的目标位置,进行瞄准,很奇怪,上峰要求装填一般*,而非用于校射的*。这个时代的炮兵唯一的精确法射击,必须依赖前沿观察哨的落点反馈,也就是说,如果要射击纵深目标,通常无法太精确。
按照无人机的要求,炮兵得到了每门炮间隔十秒发射的要求,对于陆军而言,这又是一个奇怪的命令,实际上这是为了便于无人机分辨4门炮的落点,以便对每一门炮进行微操。如果齐射,就不容易分清楚,具体哪门炮发射的炮弹了。
命令下达,第一门重炮开火,炮弹历经30秒落到敌人自行车纵队前方,落点并不太准,但是巨大的威力,还是将远处骑行的日军全部从车上震下来,可以观察到,其中一半人爬不起。
第二发炮弹落在敌人1.5公里纵队的后方。第三第四发落在一字长蛇阵的中间位置。
得到修正命令的第一门炮,在一分钟后,发射了第二发炮弹,这次准得多,直接掉进密集人群里。日军突然而至的炮弹打懵,前面的向后跑,后面的向前跑,所有人都按照直觉远离炮火,这使得队形大乱。
程大洋和政委在指挥舱看着这一切的发生,敌人茫然无措,全然不知天上的天眼。
漫长的等待后,后续的炮弹接二连三落下。第二轮炮击已经显现出了巨大的杀伤力,但是仍然只是为了达成驱赶敌人纵队,使之更加靠拢的目的。
炮弹掐头去尾,压缩了敌人纵队,对于那些跑出这个范围的敌人,不再理会,而是用心将中间这段很可能包含了指挥部的部队,往一起赶。
第三轮炮弹直接落在敌人最密集的人群中,203毫米炮本身的精度与70年后的的大口径火炮没有太大区别,而威力则更加巨大,它需要的只是信息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