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勋阳布衣>第11章 大周士绅

大周朝自太祖柴荣立国至今,已享国两百余年。周太祖立国之初励精图治,为了防止唐末惨绝人寰的乱世再度出现,提出与士大夫共天下,崇文抑武。

辽国契丹历经百年终于崛起,一代天骄的周太祖当然看到了北方的威胁,誓要夺回河套和幽州这两个传统的汉家养马地,最终却抱憾离世。

太祖留下祖训,夺回河套和幽州者可封王。但周朝自太祖离世之后和辽国大战二十多年,互有胜负,最终双方缔结盟约。幽云十六州依然是辽国重要粮仓,河套也被西夏国牢牢控制。

经过百年的休养生息,大周百姓将近一亿,朝廷岁入6000万贯。文词鼎盛,社会进步。

但这是地主士绅口中的盛世,和底层的小老百姓没什么关系。赋税徭役越来越多,家里土地越来越少,这都和商业的大发展格格不入。

如果不是有日益发达的手工业、海贸和厢兵制度支撑,大周早已遍地流民。即便如此,大周也渐渐有农民造反的事情发生,并且规模越来越大。

三十年前朝廷曾经变法,试图抑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普遍出现了士绅和官吏勾结,将更多赋税转移到自耕农身上的事情。

官府推广低息贷款,最后居然变成了强制的高利贷,各地私营钱铺大发一笔。清查田亩无从谈起,与之相反,士绅却发现了小老百姓隐藏的一些田亩,开始了新一轮的兼并**。

民怨沸腾之下,改革很快作罢,负责此事的相公被流放荒岛,郁郁而终。大周从此在土地兼并的老路上越走越远,突破农业社会天花板的希望已经渺茫。

历史再次证明,在“皇权不下县”、“国朝与士大夫共天下,非与百姓共天下”的政治制度下,任何丝毫有违大地主大士绅利益的政策都会变质,成为这些“正人君子”兼并土地的借口。

对士绅大族而言,流民四起、改朝换代他们也不是第一次见,等那些贱民死的差不多了,新朝照样要和他们共天下。然后均田土,繁衍人口,开启新一轮轮回。

乱世之后的百姓挣扎求生,人口和经济发展,这又会成为儒学士子们坚持“圣人之道“的例证。王朝末年的到来就是出现了昏君,“不修德行”,关他们这些圣人子弟什么事!

儒学是一个完整的圆,笼罩着大周亿万生民。因为前朝不遵循圣人之道,所以亡国了。因为本朝遵循圣人之道,所以百姓可以休养生息。

总之,但凡好的东西都是因为坚持了“天下正统”才会出现,而混乱倒退跟这些圣人子弟一点关系没有。至于王朝更替,百姓受苦?咳咳,五德轮回,了解一下。

儒学和整个民族已经被地主士绅用“天人感应”、“五德轮回”和“圣贤之道”绑架,失去了自我更新的能力。

士绅很满足一家学说、一个阶层控制一切的状态,无视甚至压制其他学说和思想,再也没有哪个阶层能够抗衡士绅。如果,没有李响的话。

士子乡绅中不乏聪敏之人,但他们不想也不敢跟整个阶层对抗,家族和民族的利益但凡有所冲突,他们都会理直气壮地选择自己的利益。我没办法,要为家族考虑嘛!

其实即使在新社会,士绅依然能够凭借动辄上百年的积累获得上层的位置,但这哪比控制一切来的舒心。于是中华文明每次触碰天花板时,本能感觉到危险来临的既得利益阶层便会强行打断整个民族伸向更广阔空间的触手,中华文明在一次次的轮回中走向沉沦。

跟李响原本时空的大宋一样,大周朝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如果没有外部力量入侵还可自我循环,否则……

大周现任皇帝为周钦宗,自小被“圣人之道”熏陶长大。对治国当然是一窍不通,好在大周的文官政治集前朝之大成。皇帝虽然懒惰怠政,但在艺术上却颇有建树,和本朝很多皇帝一样天赋异禀。

大周朝自几年前的“讨土之战”后,一直在休养生息。虽然今年爆发了方腊起义,但明眼人都看出不足为虑,只不过要多死些人、多耗些钱粮罢了。

荆湖大熟,岁入增加。形势一片大好,于是精通花鸟鱼虫的周钦宗开始玩起了“生辰纲”。

……

刘一刀坐在议事堂正中,手里拿着一把直弓。看着刷好桐油后显得黄澄澄的弓身,刘成栋露出满意的神色。刘成梁也拿着一把60公斤的特制直弓,看着李响,心想这小子很滑头嘛。

“李小子,这弓虽然有点软,但给手下用也够了。这弓是咋做的,有什么讲究不?”刘盛正用满是老茧的手蹂躏着一把50公斤的直弓,一边问道。

“盛叔果然力大。这种直弓是用竹片和…做出来的,30公斤,不,就是60斤到80斤,寨子已经可以大量出产。100斤以上的弓正在做,小子估计120斤以下的弓都没什么问题,以后这样的弓咱们要多少有多少。”李响恭敬地看向刘盛,详细介绍道。

老黄向来嫉恨李响,出言讥讽:“不能好好瞄有什么用,还不如牛角弓方便。”

熊大春深深地看着老黄,“老黄你这就说差了,且不说军中的神箭手本来就不多,更多的是箭如雨下的射法。光说这造价,一张牛角弓要几年才能造出来,李小子这直弓只需要几个月,造一把牛角弓的钱够造十把直弓。”

“更何况,弓手大多也不要求瞄准。各位试想一下,新兵稍加训练后用上这些直弓,朝着一个地


状态提示:第11章 大周士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