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玄幻奇幻>重兴大宋>第163章 :梓州陷落

史天泽为了能够打探清楚宋军的部署情况也派出了自己的哨探前往达州,不过史天泽的哨探根本就没有想到会一出自己史家的控制区域就会被宋军哨探盯上,不是被生擒就是被杀死,弄得史家哨探总是有去无回,时间长了史天泽总是见不到回来的哨探就知道自己的地盘上出现了宋军的奸细,看来现在关键不是如何防范达州的宋军而是要当心自己身边宋军的奸细了,否则让敌人奸细靠近自己身边都不知道。(23)(wx)

随着史天泽的一声令下梓州、成都府和雅州三地史家控制区的警戒级别一下子提升到最高,到处都是史家士兵到处抓捕这段时间进入史家控制区的陌生人,很多宋军奸细在看到局势不妙的时候就快速撤出史家控制区,但是还是有不少人被折在史家兄弟手里了。

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度过,在达州的宋军大营每天都传来西征军折磨汉中军的号角声,这些汉中军每天天没亮就被西征军从温暖的被窝里给拽出来,绕着大营周围的山岗上来个十五里路的越野跑,并且还有规定落后的一百人早饭就给免了,早饭后就是加入一对一对抗和练习箭术和攀爬等近距离格斗。

三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张默再次来到校场上看到原来瘦弱的汉中农民经过三个月的魔鬼训练后浑身都是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肌肉和坚毅的脸庞,因为汉中军投靠过来没有多久所以张默是不会把先进的火器给他们使用,并且这么短的时间是不可能练就熟练的装弹和瞄准射击的。

所以张默自始至终都是把汉中军用来充当刀盾兵使用的,在面对史家士兵的时候冲锋陷阵主要还是需要汉中士兵去做,真正的西征军还是用来充当火力攻坚和支援为主的,张默在巡查一番过后就觉得时机差不多了,便开始按照哨探们侦查出来的路线集结军队向着成都府东面的梓州前进。

梓州是四川与成都齐名的川北重镇,八世纪的梓州,作为四川的第二大城市,城郭雄伟,交通发达,在川北重要交通要道的涪江凯江上,来往船只川流不息,这里有川北最大的码头,在这些码头上,

曾旅居这里近两年的大诗人杜甫多次送往迎来,吟诗作赋。且看:“无数涪江筏,鸣桡总发时”(《奉送崔都水翁下峡》)反映了交通枢纽梓州段涪江的繁忙;而梓州城美丽的夜色从“夜深露气轻,江月满江城。”(《玩月呈汉中王》)中可见一斑;梓州城的布局“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望牛头山亭子》)何等的规范。从这些诗句中,一幅中世纪恬静美丽的都市图画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作为当时省一级行政机构---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城的规模很大,城墙很高,城楼更高大,在杜甫留下的诗中,还有很多登梓州城楼的诗篇,如《九日登梓州城》,《春日梓州登楼二首》,《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等等,这些诗歌和其它登高诗歌一样,除了抒发自己苦闷的心情外,更多的是对梓州山河的无尽赞美。

这个时代梓州还是蜀地仅次于成都的第二大重镇史天泽当然会对这里的防御相当重视,史天泽有八个儿子,各个都是都非常的骁勇善战人称“史家八虎”,不过由于史天泽的大儿子史格前面率军救援黔州的时候由于过于自负导致兵败被俘,这让史天泽非常难过,不过如此一来他就对宋军的战斗力在心里有了评估,再说梓州处在成都的东北部,如果宋军由东方过来如果不出意外首先就会把这个蜀地第二大城市给拿下。

而梓州对于成都来说就是屏障,如果梓州丢了那么成都将直接暴露在宋军的进攻范围之内,所以史天泽在梓州派出了以二儿子史樟为梓州都督,史杞和史梓为副将率领三万蜀军镇守,梓州城内有百姓十万户,自从南宋丢了中原被蒙古人洗劫之后很多地方都是十室九空而梓州和成都确实难得的人口大城,十万户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人口规模了,也就是说史樟如果认为三万蜀军守不住梓州他完全可以从梓州城内强征十万青壮守城。

相对于梓州城人口众多但是在成都面前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成都历来都是蜀地第一大城市,成都府相当繁荣人口规模达到四十万户,再加上比较小的雅州还有七八万户的百姓这三城百姓加在一起就有六七十万户十几万军队,这也就是史天泽自始至终都想要独自称王的根本。

史樟和史梓、史杞商议之后觉得宋军这次来势汹汹,但是这里面真正的主力只有那两万多西征军,至于那汉中支援过来的十万汉中军那其实就是一些老百姓组成的,宋军把他们给集结起来充当炮灰罢了,傻子才会依仗这些人来当做主力。

梓州城有三万士兵如果在野战中直接面对十几万的宋军肯定回事凶多吉少,但是史樟知道现在逃要做的就是守住梓州城即可,就算宋军再厉害想要拿下三万人把守的城池没有十倍兵力根本就不可能,所以他就个两个弟弟布置战术,那就是打死都不出城不给宋军机会,以十几万宋军的庞大后勤肯定不会支持多长时间的。

但是梓州城就不一样了,这梓州原本就是一座商业繁荣的城市而且还是粮食主产区,所以城内根本就没有缺少粮食的担忧,只要自己守住城池别说打一年如果自己省吃俭用两年都不费事,到时候史樟能够耗得起远道而来的宋军肯定耗不起,等到宋军精疲力尽的时候来个反包围说不定就会把那个宋国陆军大都


状态提示:第163章 :梓州陷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