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乔治.伍德和杰拉德是例外,他们两个还在不知疲倦的奔跑,希望为球队打破僵局。伍德更是打算故技重施,从后插上射门得分。实际上在比赛最后时刻,英格兰的球迷和媒体们确实是这么希望的……但是他们这一次的对手不是那个中场几乎不设防的西班牙,而是防守足球的鼻祖意大利。
乔治.伍德被重点盯防,意大利球员们宁肯及早犯规,也不会给伍德后插上的机会。有几次伍德仓促起脚射门大失准头。尽管比赛中英格兰的球迷们一直在高喊:“圣乔治保佑英格兰(nd)”,但这一次“圣乔治”没有再显灵,他没能保佑英格兰。
比赛被拖入点球决战,英格兰人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他们可不是第一次栽倒在点球面前了。打点球,几乎所有人都会有莫名其妙的心理阴影。
乔治.伍德没有被卡佩罗放进踢点球的名单中。虽然他的心理素质很好,可是他的射门技术却实在不能叫人放心。
结果毫无悬念,世界最佳门将布冯扑出一粒点球,“吓”飞一个点球。意大利方面则四罚四中,英格兰队的第五个人甚至都没有出场,比赛就结束了。
对这个结果唐恩倒并不伤心,一方面他不是真正的英格兰人,不会因为这支球队的命运而产生悲喜的情绪;另外一方面,当比赛被拖到加时赛的时候,他心里就已经看到了英格兰的命运——体力跟不上了,没被意大利在加时赛中就淘汰只能说英格兰队运气太好了,但是好运都叫他们在两场加时赛中用光了,在点球决战中再也无力回天。
乔治.伍德和自己的队友们并排站在中圈,在后面看着他的队友一个个走上前去主罚点球,或欣喜或沮丧。而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世界杯到此为止。
德国世界杯上他一分钟出场机会都没有得到,就算英格兰被葡萄牙淘汰了,他除了体会到贝克汉姆的伤心之外,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四年之后的南非可不一样,从淘汰赛开始他成为了主力球员,他真正感到自己是这支球队的一员。英格兰能够杀入四强他居功至伟,他理应获得更多的奖励,而不仅仅只是止步于四强……他感到了悲伤。
但是他没哭。他就压根儿不记得自己有生之年曾经哭过。他只是站在原地,摇杆挺得笔直,甚至都没有低头弯腰发泄失望的情绪。因为他背部正靠着一个人,他不能动。
加时赛替补出场的兰帕德是第五个出场的点球手,可是没轮到他比赛就结束了,他趴在伍德背后终于哭了出来。并非他不够坚强,而是因为他深知这可能是他的最后一次世界杯之旅了——2010年他三十二岁,再过四年他三十六岁,几乎不可能再为国出战世界杯了。
再坚强的男人也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
当初贝克汉姆在对葡萄牙的比赛中被换下场,坐在场边掩面而泣的时候还曾经有人批评他无论何时都不忘作秀。那些人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而已,从未设身处地经历过这种事情的人是永远都不会明白心里的悲伤有多大。
当第四个出场的意大利球员格罗索一脚将足球轰进了乔.哈特把守的大门时,旁边的意大利球员嗡的一下子涌了上去,看台上有一半人欢呼雀跃起来。
伍德看着对手们狂喜的表情,攥起了拳头。他现在很后悔自己不能在进攻上再为球队多做出一点贡献,如果他的射门再好一些……抓住加时赛三个机会中的一个,恐怕现在就看不到意大利人这种表情了。
他讨厌看到对手笑,他最喜欢看到和自己作对的人哭。
射门再好一点!进攻再好一点!我不要做一个只会防守的后腰!我不要让别人来掌握比赛的胜负走向!我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要做真正的“圣乔治”!
※※※莫特森长久没吭声,让人以为他已经死了。阿兰.希勒无奈的摇了摇头。唐恩则叹了口气。前两人是真的再为英格兰止步于四强而伤心,唐恩则只是为乔治.伍德感到可惜。
“尽管……四强已经完成了世界杯前的目标。但是看了上一场淘汰西班牙的比赛之后,我相信所有英格兰人都在憧憬更多,但是……”莫特森终于恢复了一点生气,“这就是足球。它并不以我们的意愿为准。英格兰的小伙子们是好样的……二十四岁的乔治.伍德,二十三岁的阿伦.列侬,十八岁的杰克.威尔谢尔,十九岁的杰克.罗德维尔,二十二岁的米查.理查兹,二十一岁的沃尔科特,二十三岁的乔.哈特,二十四岁的韦恩.鲁尼,二十五岁的阿什利.杨,二十六岁的本特利,二十六岁的斯图亚特.唐宁……瞧瞧这些年轻人,我想我们还可以继续憧憬四年之后。”
※※※在决赛前一天进行的三、四名决赛中,乔治.伍德继续首发出场,和他搭档的人则换成了兰帕德。
在三、四名决赛中,英格兰的对手是小组赛中的对手巴西。
输掉了半决赛并没有让伍德受到什么不好的影响,或者说他变得更有斗志了……卡佩罗把卡卡交给了他,他在场上忠实执行者主教练的战术要求。不让卡卡轻松拿球,不给他启动突破的空间,不让他轻易把足球传出去,就算用犯规吃黄牌也在所不惜……彻底冻结巴西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