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端环境下,人类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这是千百万年来生存进化的选择。
所以尽管莫斯科保卫战才刚刚开打十几天,双方参战的官兵们就都已经适应了白天作战,晚上休息的节奏,吴畏的独立团步兵们虽然常常会在夜间发动袭击,但是通常目标只是拉平防线,并不会攻击对方的纵深。
因为这个原因,每天傍晚时分双方停火后,除了在前沿阵地的士兵外,大多数的人都会抓紧时间享受自己生命中又一次多出来的一天。
但是这又一天的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与往日的不同。莫斯科西北方向,驻守在阵地前沿的南俄士兵们突然被一阵隆隆的噪音惊醒。
说实话比起这场围城战的其它方向来,这一带的士兵们日子要好过得多。处于两个集群结合部的阵地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照,自然也不用像其它阵地那样每天用人命向城内推进,大多数时间,士兵们只要在早上吃过饭后,象征性的发动一两次攻击,然后在对面的弹雨下撤退回来就可以了。
一个来自高加索的士兵抱着步枪茫然的抬起头来,侧耳听了一会,伸手去推裹着军装睡在身边的同伴,问道:“你听到那是什么声音了吗?”
“管它去死。”同伴烦躁的说道,按照计划,天亮后会由他们这支部队发起例行的攻击,虽然烈度不大,但是仍然会死人,当然也可以允许有人脾气暴躁一点。
第一个士兵并没有自己同伴那么宽心,他从地上爬了起来,在黑暗当中抱着步枪向声音传来的方向跌跌撞撞的走了过去,很快就来到了前沿的壕沟旁边。
因为从不担心城内守军会突围,所以这些壕沟只是浅浅挖了一层,象征性的表示一下存在的意义,有些地方甚至不能让两个人在里面交错而过。
士兵看着站在半人高战壕里的战友们,在逐渐逼近的噪音当中大声问道:“那是什么?”
他的战友没有回答,当然他也没有继续询问,因为在阵地前方的黑暗当中,那个发出巨大声响的来源已经缓缓显露出轮廓来。
他不由自主的张大了嘴巴,看着那个越来越近的物体,在喉咙里挤出一句话来,“那是什么?”
无论是他还是他的战友,都没有意识到他的声音有多少的沙哑。
同一时刻,在这一片阵地上,有无数的人都在询问着同样的问题。但是在下一刻,这些问题就被惊声尖叫代替了。因为这些出现在阵地上的巨大物体突然间大放光明,强烈的光线让已经习惯了黑暗的士兵们完全无所适从,短时间内再也看不清任何东西。
在士兵们的惊叫声中,一阵尖锐刺耳的警报声响了起来,这声音进一步刺激了士兵们的神经,让他们惊慌失措,有些人干脆转身就跑。当然也有人举枪向着这些不明物体射击,因为视觉被干扰,甚至有人开枪击中了身边的人。
很快,密集的枪声就响了起来,但是这些枪声的主要来源并不是阵地上的南俄士兵,而是那些突然出现的巨大物体。
这些突然出现在南俄阵地上的神秘物体当然就是寄予了吴畏最大希望的装甲车辆。
依托莫斯科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吴畏可以在这里完全不计后果的进行破坏性生产,所以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就得到了大批从前在共和国内无法批量生产的产品。
如果说吴畏在国内带出来的那些装甲车辆还只是因陋就简的产物,与他穿越前那个时代的装甲车外形大相径庭的话。
那么这些突然出现在莫斯科郊外的武装车辆就终于可以让吴畏觉得熟悉了。
鉴于这个时代低下的材料和发动机技术,吴畏当然不能指望获得几十吨重的装甲车辆,他现在指挥的这些装甲车自重只有八到九吨,前钢板厚度可以抵挡重机枪直射,其他部位的钢板就只能勉强抵御步枪的射击。
即使是这样,整个车辆的负重仍然让发动机不堪重负。在最好的情况下,他的装甲车辆也只能维持在每小时二十公里左右的速度,更不要说在行进间射击了。
最让吴畏觉得失败的是,他的这些车辆完全没有互换性,甚至没有构造完全相同的两辆车。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些车辆的自重才会从八吨多到九吨之间完全没有一个准确数值。
就是这支看起来错漏百出的装甲部队,第一次集中使用时仍然给南俄士兵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在极度的恐慌之下,这些士兵们甚至忘记了抵抗,只顾着疯狂逃命。
吴畏所在的车辆是一辆专门制造的指挥车,与其他履带式装甲车不同的地方是拆除了原配的三十毫米滑膛炮,自然也没有备弹。增加后的车内空间可以多容纳两个人。
除了指挥车,其它装甲车都配有一门三十毫米滑膛炮,一挺航向机枪和一挺并列机枪。
车内定员三人,分为驾驶员、机炮手和车长。
与吴畏曾经熟悉的配置不同,这种装甲车的主要火力并不是滑膛炮,而是两挺机枪。机炮手和车长分别掌握其中之一。
在必要的时候,驾驶员也可以操纵航向机枪,但是并列机枪必须有单人操作。此时吴畏就把持着自己车上的并列机枪,向着在黑暗中豕突狼奔的敌方士兵射击。
所谓的并列机枪基本就是等比例放大后增加水冷部件的冲锋枪,最初设计的时候,俄国设计人员希望使用通用的弹斗供弹方式,但是被吴畏否决了,改成更加复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