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红警大中华1985>587.第587章 588 科索沃

在结束了对卢旺达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后,中国进入了相当长时间的非战争时期。从八五年至今,中国本土虽然维持着长久的和平,但是中国pla却没怎么闲着,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打过仗。这些仗大都能够找到国际法的依据,虽然有被指摘的空间,但大体上风评不算太坏。比如参与涉俄战争和卢旺达大屠杀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不少生命。自然,中国也在这些战争中攫取了巨额的好处。

虽然卢旺达之后,中国开始了多年的无外战年代,但是实际上中国在战略上的扩张,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数年的工夫,中国在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建造的军事基地,不断在增多着。

印度洋沿岸在索马里、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缅甸各自兴建的军事基地,使中国稳稳地压住了美国仅有的迭戈加西亚基地,成为了在印度洋海域内话语权最强大的国家,也确保了自己的重要能源航线的安全与畅通。

西太平洋沿岸,除了中国本土的各基地,中国还在南太平洋开辟了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共和国新不列颠岛上的拉包尔基地。94年时这里被火山覆灭,中国联合南洋在此进行重建工作,并趁机修建了一个大型的海军基地,为中国军力在南太平洋的活动提供了据点,也增强了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忧虑。

中国海军将拉包尔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之一,并在此大兴土木。这里良好的港口条件使得中国可以在这里停泊大编制的航空母舰战斗群,而且陆上面积广大也便于修建兵营、训练场、机场等军用设施。不仅海军对拉包尔十分在意,空军也同样如此。空军在拉包尔也部署了不小的力量,包括两个歼击航空团和一个轰炸航空团,主要在此部署图-22m逆火轰炸机,还有少数几架轰-8雷神战略轰炸机。

逆火的作战半径足以覆盖菲律宾、关岛、澳大利亚等地,这些超音速轰炸机自从加入了中国空军的作战序列后,就让美国人相当头疼。显然中国在利用轰炸机的能力上不比苏联人差,中国装备有数百架轰炸机,包括逆火、雷神、世纪在内的三种轰炸机,配合使用下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空中打击体系。

西太平洋地区北段,靠近美国阿拉斯加的勘察加半岛,中国和远东共和国共同经营了一个进出太平洋的海军基地,其主要作用就是为两国海军的核潜艇部队提供安全进入太平洋深海的入口。在西太平洋中国将建立勘察加基地、台东基地、三亚基地和拉包尔基地四大潜艇出击基地,从而在更大的宽幅上对美国进行海基核威慑。

在从勘察加到拉包尔一线中国或在大陆,或在岛屿上构成的基地链,被战术学界称为“门锁”,将整个中国本土保护在门锁之内,而且还能对美日等国形成巨大的威胁。门锁的存在被美国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除了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基地,中国在非洲和欧洲同样也开辟了多块海外基地,并有着巨大的战略价值。比如在西非的安哥拉基地、尼日利亚基地,都是中国在大西洋地区抗衡美国和其北约盟友的重要据点。在欧洲,中国在东欧社会主义三国也同样建立了军事基地,尤其是在南斯拉夫的军事基地,对北约和美国而言是如鲠在喉。虽然南斯拉夫的中国海外基地规模有限,也不如在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规模大,但只要在此保持军事存在,就足以让人寝食难安了。

平心而论,虽然东欧社会主义三国中,真正算得上中国铁杆的只有罗马尼亚,而表面上看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都不是完全属于中国的铁杆盟友,同样保持比较大的自主性。其中美国和北约认为捷克斯洛伐克是介于北约和上合之间摇摆的力量,虽然这个国家仍旧是cp专政,但本国还是存在一定民主力量,而且处于欧洲内陆的捷克斯洛伐克也不敢轻易将自己卷入到纷争之中。

这样来看,南斯拉夫则是西方最希望拉拢或者击垮的一个国家,一个高度亲华的南斯拉夫,又是在欧洲柔软的下腹部,让欧洲诸国都十分担忧,中国军队可以用南斯拉夫作为翘板,攻击中欧、南欧,甚至连接中东和北非地区,对整个欧亚大陆的战局都将有重大影响。

所以,从克林顿政权认定中美之间必然围绕世界主导权,发生一场不亚于美苏冷战的争端开始,战略目的上,美国就确定了要将南斯拉夫争取过来,或者将其彻底打烂,从而使中国失去利用这里的窗口。中国需要南斯拉夫,需要的是一个完整而强大的南联邦,而如果南斯拉夫因为种种原因分裂或者陷入内战,那么中国就算愿意下血本去恢复,收到的成效恐怕也是微乎其微。

即便克林顿口口声声说着要把美国的精力重新投入到国内的经济建设方面,而克林顿也确实这样做了,美国的经济确实在93年以后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平均增长率都高达4以上。可是,美国并不会完全放弃好斗的一面,在中国不断在全世界布点的同时,克林顿不可能视而不见。

南斯拉夫很快就成为了中美暗中较量的一个新舞台。

在加勒比海波多黎各的一片丛林之中,cia的高级雇员理查兹正在协助训练着一批武装分子。这批武装分子都是来自阿尔巴尼亚、科索沃、希腊等地的阿族人,这些人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他们的激进民族主义性。

理查兹站在一旁观看着这群还算青涩的武装分子的训练,并不出声提醒或者纠


状态提示:587.第587章 588 科索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