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仙侠修真>民国之山寨英雄>第一零三章 胡萝卜加大棒的谈判

(今天电脑坏了,晚上才修好,熬夜上传这章,兄弟们收藏推荐啊!)

看着段祺瑞那渴望的眼神,李长庚笑着伸出两根手指“最多两成!”

“才两成?最少五成?”

“总理,五成关税上交的财政的话你也说得出来,那我还不如把关税交给你们自己去收得了。关税不是这么算的,你就是一个经济肓,关税具有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保护和促进本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调节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最后才是筹集国家财政收入。

我说的最多两成关税是负责任的说法,如果不负责任完全可以达到你五成的要求,但你信不信我能在不偷税漏税的情况下得到的实际好处,远远多于我承诺上交给你的两成。如果你不同意分成要求,我可以每年向中央上交三千万两库平银。”

听到四千万两库平银段祺瑞到虚心多了,长出了口气,稳定下心神缓和了一下口气问道:“能多说说吗,老夫在经济方面却有所短。”

李长庚这时拿到了话语的主动权,语气硬了许多“你不是确有所短,你压根就是一个经济盲,真不知道你有什么胆量敢当总理。好吧,我在给你扫扫盲。关税分为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两种。

财政关税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主,通常向外国生产,国内消费需求大的产品征收,税率适中,也就是你所知道的关税。另一种叫做保护关税,是为保护国内经济行业、农业等而征收;征收财政关税的条件:1商品的进口需求缺乏弹性,2税率不宜过高,3税率高到了完全禁止进口的程度,就是禁止性关税。”

段祺瑞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关税还有这些门道,也不在意李长庚话里对他的嘲讽“能说的详细些吗?”

“得咧,给你说点实际的好容易理解,中国虽然是个农业国家,但人口众多,所以粮食应该避免大宗出口,造成国内粮食短缺,但国外粮价高于国内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粮食外流,那么我们就提高粮食出口的关税,减少这种外流。如果国外粮价低于国内,而国内粮食又能满足需求,那么我们就要提高进口关税,保护国内粮价,防止谷贱伤农的情况出现。

又比如纺织品、轻工产品等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创造大量就业的出口产品,我们要给以适量的减税,甚至出口退税。反之对国外的纺织产品我们要提高进口税收,以保护国内同类产品的竞争力。

在比如生产机器类的产品进口,在国内没有的情况下,我们要给以免税或退税补贴,但对于汽车手表之类的奢侈品进口时我们要增加官税。言尔总之,关税是一个国家调整经济,保护国内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断。”

“嗯,段某听明白了一些,可是向你说的纺织类产品不收税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退税呢?”

“唉,你是真不懂啊,就拿棉纺织来说吧,棉花是从农田里长出来的,春种秋收,靠的是农民一年的辛苦,如果我肯定会被买办资本压得很低,棉花又不能吃,这就会倒致明年没有农民在原意种棉花,第二年国内棉花产量就会出现不足,买办资本会进口来的棉花肯定会乘机涨价,所以这种农业初级品,在没有形成规模型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下,是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特别是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土地稀少的情况下,每一分土地,都要压出油来。棉花出来后,首先要纺成纱线,在进行织布,在进行印染,最后才能制服装、纺织成品。

这其中一环套着一环,从上游的农业到下游的生产、贸易,能创造多少就业工人,这些人要养家,要生活,要消费,这会为社会增加多少财富,这些财富通过出口是实实在在赚到老百姓手里的。老百姓手里有了这些钱是要吃穿住用行的,这些消费那一样不是在为国家创造税收。

还有一点纺织这种劳动密集型产来,体力要求不高,需要的是长时间的机器性重复,需要耐心细致,女性更适合这样的岗位。而中国的城市女性大部分属于家庭闲置劳动力,把这些人利用起来,等于在给国内增加三分之一的劳动人口。但这个环节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运输所产生的费用,如果我们想把产品卖到欧洲,就要和欧洲同类产品竞争,欧洲纺织品有技术优势、有质量优势。我们有什么?我们唯一可以和欧洲人竞争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本优势,或者说人力成本优势,我们有充足低廉的用工成本,只要东西卖得贱,就不愁市场不认可。

轻工业产品有一个规律,那就是规模越大就成本优势就越明显,而市场的消费量也会随之增加。”

段祺瑞端起桌上的杯子喝了口茶,想了一会眼光一闪,似乎找到李长庚话语中的漏洞“段某有些懂了,可是东北自治政府有能力来完成你所说的关税收退税吗?”

李长庚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自然不怕段祺瑞发问,“东北自治政府自从收回关税以后,三年来一直执行着保护型税收政策,通过实际情况来看,效果非常好,当然这里面有欧战的因素在内,但整体来看,这样的政策是有利于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以前关税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人家是想怎么收就怎么收,实际上正和我所说的保护型关税政策倒过来,怎么有利于外国人,人家就怎么收。

所以说关税的重要性关呼国内经济长远发展,想急于求成是不行的,这是我们黑龙江政府作出的关于托管中国关税实施计


状态提示:第一零三章 胡萝卜加大棒的谈判--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