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风景自然比山下好得多,不过,除了孙氏兄弟,其他几人都是若有所思,就连生性豁达的徐润天也是言语少了许多。
戴梓则是变得有些振奋,也许是刚才的“希望学堂”所闻所见,让他找到了某些共鸣。
几人牵马徐行,戴苍道“天助懂得治学的大道理,又能去实践之,可谓是深得阳明学说的“知行合一”了。”
徐润天摇头道“天助是已经明白了治学的道理,而去办学堂,应是“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深合朱子“先行后知”的治学真谛,而非是“知行合一”。”
朱熹和王阳明对“为学之方”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他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上。朱熹强调“先行后知”,而王阳明则主张“知行合一”。两种学说各有大批儒者所捧,实则大同小异,各有千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大同小异,具体事情具体对待。
经过两座村镇时,几人都是啧啧称赞。眼前屋舍俨然,整齐有序,有山有水,特别是还有茅房和澡堂等设施,更是让众人惊叹不已。
要知古时的城市,虽然也有公共厕所,但底层百姓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黄白之物随处可见。
清末时,北京城的收费如厕不便宜。不少百姓干脆不上厕所了,“人都当道中便溺”,以致那时的北京城卫生状况非常糟糕,连打进来的八国联军都看不下去。
京城尚是如此,就更不用说那些地方上的县城,村镇了。
就连民国时期,民国政府也发起了“新生活运动”,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市容清洁、卫生运动、清除垃圾和污水等。由此可见,几千年来,华夏的卫生状况并不是怎样无瑕。
而眼前这两座万人的村镇,却是干净整洁,没有任何秽物。还有排污管道,由流水顺着渠道冲向远方。
一道已经修建起来的寨墙,就在村镇的前方。此处地势险峻,隐蔽异常。若是没有千军万马,怕是难以攻上山来
几个人都不由得暗暗心想王天助如此处心积虑,只怕是其志不小。不过众人见孙虎介绍山上的情况时毫无隐瞒,心下也不由得暗暗感激。
经过厂的时候,孙虎带众人进去参观。众人都不知道里面正在生产什么,戴梓却看得是津津有味。他精于枪械和火器,但的生产还是第一次看到。
听说这些是王斌的配方,而的爆炸效果,是外面普通的三四倍时,众人都是睁大了眼睛。谁也没有想到,王斌居然还有这样的本事
出了厂,众人到了半山腰的铁厂。孙虎知道戴氏父子都是火器人才,都精通机械之术,特意带一行人进去观看。
看着水泥围成的高墙,四个巨大的岗楼,肃穆,来回巡逻的士兵,孙虎兄弟也不由得暗暗吃惊。想不到只是离开了两个多月,山上就发生了这么多巨大的变化
铁厂已经和铁矿完全分开了,炼铁炉,炒铁炉,以及铁铺,都分别形成了独立的作坊。一排排作坊和库房分布其间,整齐有序,工匠们和学徒们正在里面热火朝天的忙着。
铁厂守门的士兵显然认识孙虎,知道他是王斌的贴身侍卫和眼前红人,眼前的几人气势非凡,显然也是贵客。士兵不敢怠慢,赶紧放了孙虎几人进去。由于王斌不在山上,孙虎便充当地主,带着戴氏父子几人一起进了铁厂,去参观一番。
一进铁厂大门,戴氏父子几人一眼就注意到了那座特殊的炼铁炉。众人都觉得眼前一亮,父子二人,包括徐润天,几人都不惧怕炎热,走到炼炉周围仔细的观看起来。
炼炉的工匠向戴氏父子几人专门介绍了炼炉的保温设计,以及风箱设计和空气预热的道理,并说这些设施都是王斌发明的。几人都是甚感惊诧,也是深有感触,工匠说到痒处时,几人也不禁连连点头。
路过半成品堆场时,几人停了下来。戴梓从一堆堆放整齐的铁制品上面,拿起一个宽约10厘米,长15厘米,高约20厘米左右的带盖铁制品道:“孙兄,这是什么?”
孙虎还没有回话,旁边的工匠回道:“先生,这是咱们造的“饭盒”,铁范铸造,用来吃饭的。”
他拿起旁边的一个酒壶状的带盖的铁制品道:“先生,这是喝水的水壶,带有盖子,拧紧了,基本上不会漏水。和这个“饭盒”一样,这也是铁范铸造。”
众人拿起水壶和“饭盒”看了一眼,都是暗暗点头。虽然摸着粗糙些,但都不会划手。
众人看到的饭盒和水壶,都是王斌根据后世网上的经验修改所得。
饭盒为带盖的铁质饭盒,上下一扣。简单明了。至于铝制饭盒,由于时代的工艺和技术限制,想都不要想。
水壶自然不能采用后世的冷挤压工艺制嘴。但是铸造的依然被打磨的光滑平整饮用时不会划伤。饭盒和水壶有一个类似后世的外套装载,方便耐用,便于行军时,整理和携带。
饭盒和水壶设计都为1升,体积大约都为101519厘米。两者都考虑到了士兵的喝水和进餐量,主要特点就是小巧实用,携带方便,战时可以极大的减轻士兵的负重。
几人看到头盔时,都是愕然不解,在工匠们的解释下,才是恍然大悟,随之不住赞叹。
士兵的头盔,王斌参照的同样是后世钢盔的模式。钢盔的两侧各留3个小眼儿,用来固定内垫,达到缓冲,穿带和保温的作用。
头盔同样是铁范铸造,而且重量不重,防护头部的攻击绰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