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帝国的脊梁>第139章 商路展望

明末清初,李自成败于一片石,大顺军仓皇南下,一部分隐于广西恭城瑶山中。

背井离乡,陕北的这些汉子,却丢不掉黄土高原上,那种爱酒嗜酒的生活习惯。南方的酒是用大米做的米酒,而黄土高原陕北一带,则是用一种小米糯米自制出的黄酒。

南北生活习俗不同,这些西北人喝不惯米酒,就自然而然的要制作故乡陕北的黄酒。因用小米糯米做原料自制的酒,颜色呈淡黄色,顾名思义曰“黄酒”。

大顺军富有浓厚的陕北生活习俗,随军家属和后营里的日常生活,依然保留着家乡的生活方式。退居广西桂北瑶山,就因地制宜,利用瑶山产的番薯做原料,用陕北制作黄酒的工艺来酿酒。于是,平川瑶家家户户、祖祖辈辈就潜移默化的传承了自制黄酒的习俗。

即使是后世,瑶山一带的地方仍然传统不变,自己酿造番薯酒,习俗未改。每年过年和清明时,家家户户都要自制黄酒,以作祭祀、待客和自己饮用。

想来这李氏兄弟就是陕北人氏,在广西待过一阵子。大顺军败绩,然后四处流浪,之后到了四川。

如果能够酿酒,那么番薯就有了大的用途,最起码,番薯可比麦子,高粱的产量大得多。

华夏将来,肯定要有自己的工业体系,里面的工业酒精,部队上和医学上的医用酒精,王斌的心脏开始不争气的“扑通,扑通”跳了起来。

忠叔说道“李氏兄弟,你们也别多心。公子想建一个酿酒坊,用番薯酿酒。你们两个既然懂得用番薯酿酒,就带上家眷,跟公子去宜宾吧帮助他好好干活,他肯定不会亏待了你们”王斌也拱手道“二位老丈,在下在金沙江沿岸,种了几千亩番薯,想建起一座酒坊,还请二位老丈帮忙。二位的家眷可以一起过去,我绝不会亏待大家。”

李氏兄弟对望一眼,一齐拱手施礼,李大道“就依公子的我们兄弟这就回去安排。不过公子最好先买一家酒坊,免得酒曲制作上跟不上,耽误了公子的大事”

看王斌疑惑不解,李二道“公子,当年制成的曲根本不能用,因为酒曲需要一个‘长熟’的过程,一般要两三年,所以如果今年酿酒,必须买一家酒坊,酒坊里必然会有酒曲。”

“而且这酒曲,只能用麦子制作,其它的粮食,如大米等不能取代。番薯酒是曲酒,绝对不能用米曲酿造”李大加道。

夏季,人们用新鲜的艾草把酒曲块包裹,让新制作的酒曲充分吸收艾草的香味,放到屋子里发酵,这时老酒曲中的食心虫虫卵“复活”,大约两个月的时间酒曲就被吃成了蜂窝,此时食心虫释放的酶也充分融进了酒曲。扫去表面的绿毛,传统工艺的酒曲就做成了。

由于番薯的淀粉含量和当季的温度不同,夏天最快4天就能完成发酵,慢则需要40多天,再经过沉淀、过滤、灭菌等步骤才能饮用。“大人,番薯制酒产量大,大概一斤番薯就能产一斤酒,可不得了”李大道。

二人都是年过五旬,酒坊的事情,肯定比盐井上的事情要舒服的多。看这位王公子的意思,必然是要大干,绝对不会亏了自己二人。

“你们说说,这番薯酿出来的黄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没有”王斌问道。

若是要推出这种酒,必要的特色宣传肯定是少不了的。将来有机会的话,也可以和后世的茅台酒一样,成为国酒,远销世界,赚西方殖民者掠夺来的财富。

“这番薯酒不象一般的曲酒。一般的曲酒有一股浓香,而番薯酒有一缕淡淡的清香。番薯酒味甜、润喉,如清冽的泉水、喝了还想喝,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醉了。不过,不管你喝了多少,即使酩酊大醉,头也不会痛。”李大沉思道。

“公子,还有,这番薯酒可以强身健体,驱风除寒。你要是有个头痛发热,把粗食盐烧得爆响,然后倒入番薯酒,便兑成了盐酒。喝后,发热头疼的小病便会治好。”李二也是一边回忆一边说。

明末时,民间的蒸馏酒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各种酒坊极多。蒸馏出的酒,浓度可达50—60度,属于高度酒,再也没有人敢大碗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三碗不过岗”就成了笑话了。

况且,此时民生凋敝,粮食紧缺,自然不敢考虑用粮食酿酒。用番薯,自然是再也合适不过。大规模的装酒营销。75的医用酒精,可以杀菌消毒。90的工业酒精,可以做酒精灯、酒精炉的燃料,并用于医疗器戒的消毒。看来玻璃厂投产后,自己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接下来,就得设计和生产玻璃酒瓶了。

自满清入关以来,华夏连连战乱,四川更是反复拉锯,遭祸更甚。以前靠着金沙江的水利条件,便宜粮价,谋利的酒坊们也在天灾人祸之下,纷纷关门大吉,辉煌不再。

珙县也是,城外最大的酒坊“张氏酒坊”就是如此。祖祖辈辈,传承百年的酒坊,也扛不住战祸兵灾,在六七年前就已经倒闭了。算起来,那也是四川义军和清军最后的交战时刻。随着义军的覆灭,百年的“张氏酒坊”也烟消云散了。

不过,虽然架子倒了,但“张氏酒坊”的坊主张天翼还是每年会酿几十坛好酒,分给亲友和自己喝,只不过酿酒的规模却是小了很多。那些上好的绿色的酒曲却是在曲房,保护的妥妥当当,年年作,舍不得放弃。也许将来有一天他可以重操旧业,东山再起,重拾父辈的光荣。


状态提示:第139章 商路展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