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仙侠修真>从陈桥到崖山>海陵登场篇

他的诗性是飞越的、思维是灵动的、表现是豪迈的。单以天赋论,哪怕在宋朝,也是一等一的诗才…

他曾有言“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他曾做词《念奴娇.雪》“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癫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村落 /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沾旗角。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篇捭真勇,共与谈兵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落”

他曾说“吾生有三志:1国家大事尽出吾手;2帅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3得天下绝色而妻之”

以上,不得不说,尽是男儿之赏心乐事…

完颜亮的气魄在另一件事上体现得更元气充沛,那就是宗教。自古以来,宗教无官方之肯定不兴,而官方在危急或虚弱关头也总求助于宗教。两者看似相互依存,可矛盾也时刻爆发。历史证明:只有强有力的君主,才敢于俯视宗教,使国民从心灵到**都服务于国家。如后周世宗柴荣、如宋朝开国之主赵匡胤,这都是在宗教神祗面前高昂着头颅的人。而像宋真宗赵恒、梁武帝萧衍之流,就等而下之了…

完颜亮这个在历史里毁多誉少的色鬼屠夫皇帝却偏偏在这方面非常像一雄主。1155年左右,磁州有位大德高僧法宝要外出远游,这是当地文化界、佛学界一件大事,不夸张地说:这位大德的远去,会使当地宗教界的浓郁神圣气息淡化很多…于是很多人去挽留,包括金国几位顶级大臣。这些人跪在庙里虔诚地向法宝磕头,请他老人家无论如何别走,请长驻锡于此,宏法利生…

法宝还没决定什么。完颜亮火了,他召集三品以上的官员上早朝,把当事人都抓到场,问那些大臣还有法宝“卿等到寺庙。和尚高居正座,卿等侧坐于傍,又跪拜乞留,殊无大臣风范!如欲跪拜,上有君王下有公卿,岂有向和尚屈膝之理”这些官员每人各打20大板。法宝和尚是主角,允许他当厅陈述,可惜他软了“战惧不知所为”完颜亮一笑“拉下去,他加10倍”200大板过后,法宝和尚的老屁股烂了。估计短时期内他哪也别想去了…

绍兴20年(1150)1月9日,金国刺客在北方搞得血雨腥风,南宋刺客在南方却搞得波澜不惊。这是秦桧15年来遭受的唯一一次重大打击,差点就当街丢了老命…

这时距岳飞冤狱已过去了8年多。时移世易,英雄尸骨早寒。权臣气焰熏天,南宋早已是一潭冰冷浑浊的死水。上至皇帝下至小民,每个人都在秦桧压制下小心翼翼的活着,最大奢望不过是平安。

这一天晨光未露,冬季的天空还是黑暗的,上早朝的官员们从临安城四面八方向皇宫方向汇集,秦桧也出了家门。乘大轿从望仙桥出发。

一路平静,直到途经众安桥时。一条人影突然从桥下的阴暗处跳了出来,持刀砍向秦桧的坐轿!这一刀是有宋以来190年间仅有的一次,有人向当朝权贵、闻名朝野的奸臣行刺!这一刀不知积压了多少的仇恨,有力且突然,哪怕秦桧轿边有众多护卫。也没能第一时间阻止!

可惜的是这人一刀下去只砍断了一根轿杆,却没能伤到轿里的秦桧。之后惊醒过来的护卫们一拥而上,这人寡不敌众,被生擒了…

秦桧惊魂未定,立即回家私设公堂审问。这位刺客直言不讳。说出了自己的姓名:施全;职业:前殿前司一小军官。至于为什么行刺,理由更是简单“举天下皆与金为仇,汝独欲事金,故我欲杀汝也”不是什么私仇,为的是民族大义!

秦桧恼羞成怒,14日,施全在闹市中被千刀万剐!从此以后,秦桧每次出门都带着50个手持大棒的护卫,时刻防范被刺杀。南宋官方发布公文,严厉谴责暴徒行凶,置国家王法于不顾…

这件事很快就平息了,虽余波久久荡漾,在民间越传越神,如施全是岳飞的部将。行刺国贼既是为国除害、更是为忠心耿耿死于冤狱的岳元帅报仇云云,之后更有施将军庙,塑像与岳武穆神位毗邻,等等追荣都体现了…国人的坠落。

中国历史悠久,刺客每代不绝,可惜越来越少。常见局面是国家只有一二个尽人皆知的奸贼,他们祸国殃民、无恶不作,但每个被压迫者都忍着受着,害到谁都老老实实地去死。这种现象从古至今没两样,甚至几十年前也在发生…这是为什么呢?

我不能给出答案,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每个中国人都会承认:我们民族意识核心的深处肯定在发炎,有病已很久了…之所以写宋朝,就是因感觉病菌的时代很可能就在这时!

施全行刺事件过后,秦桧大病了两个多月,再露面时要由自己子孙们搀扶着才能上殿办公,言行举止在一段时间内很是萎靡不振。然后时间长河在流淌,刺客有一没有再,威胁不出现,秦桧气焰再次变得嚣张。长江以南仍是一潭冰冷浑浊污水,直到秦桧去世的1155年…

15日,完颜亮尊嫡母徒单氏为永寿宫太后,居东宫;生母大氏为永宁宫太后,居西宫。徒单太后生日之时,大氏前往拜寿。没想到徒单太后与其他女眷聊得正欢,使大氏跽者久之。完颜亮怒而出。次日,将与徒单太后聊天的诸公主、宗妇全部抓来杖刑,大氏以为不可。完颜亮说“今日之事,岂能尚如前日耶”

3月3日,海陵王命完颜思恭、翟永固前往南宋,


状态提示:海陵登场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