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的时节,江南一片忙碌,大明十万大军集结武昌城,准备对盘踞在荆襄一带的刘宗敏发动进攻。
朱由检在处理完南京的政务之后,立刻起身离开了南京城,沿着长江西进,准备前往武昌观战。
“都上船吧,船马上就要开了。”
朱由检登上坐船,然后朝着身后的几个随行人员说道。
同时朱由检又朝着站立在码头上面送行的官员挥手致意,示意他们可以回去了。
此时,在朱由检身后,几个年轻人陆续登上朱由检的坐船,他们在卢象观的安排下纷纷来到了甲板上面。
几个年轻人手中拎着各自的行李包裹,还有公文包,登上甲板时有些慌乱,看上去也有些就紧张。
卢象观身后有五个青年,这五个青年都是这次科举考试成绩最突出的几个人,其中进士科的前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三人,还有明经科的状元,以及明法科的状元。
进士科的状元为王璟芝,也是朱由检钦点的状元,榜眼为元书平,探花为王圣俞,明经科的状元为王志山,明法科的状元为李泉清。
这五人在榜单公布之后,就被卢象观召集到了身边,按照朱由检的安排,留在了朱由检身边做事。
大明南迁之后的这次科举考试,进士科取士三百人,明经科取士两百人,明法科取士三百人,明算科取士五十人,明字科取士两百人,明医科取士三百人。
一共加起来超过一千三百五十人,超出了历朝历代的取士规模,当初朱由检点名榜单的时候,取士人数之多,让张元久和范景文等人惊愕不已。
大明一下子取士一千三百五十人,几乎超过了整个大明朝的取士人数,如此大规模的取士,不仅朝堂一片震惊,就是民间也有些不敢相信。
但是当榜单公布之后,民间知道这些都是真的,这次科举基本上就是十个考生里面取一个,而且那些报考非常少的科目,像明算科,明字科,明医科,基本上三个人里面取一个。
最为悲惨的当属进士科,五千多人报考,只取士三百人,虽然比例已经超越了历朝历代,但是和其它科目相比,还是非常低的。
榜单一公布,朝堂和民间顿时哗然,很多官员都上书反对朱由检这次大规模取士。
但是朱由检也很快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各部门整天都说缺少官员,尤其是在外的官员非常紧缺,这次取士多了,反倒不愿意了。
随着一番热议之后,朝野和民间的情绪也渐渐恢复了,很快大家就从这次科举取士里面发现了一个趋势,那就是大明朝将来科举取士的人数会更多,但是举荐现在几乎停止了。
纵观历朝历代,只有宋朝的官员超过六成是出自科举,余下的朝代科举出身的官员占比都非常少,大明朝更是如此,大部分官员都是蒙阴和举荐入仕,不是权贵子弟,就是推荐入仕,也都是地主豪绅之人。
朱由检这次就是要改变这种现象,眼下举荐入仕已经完全被停止了,史可法得到的圣旨就是没有皇帝的御印,不得入仕,所以大半年下来,大明朝入仕的官员屈指可数,都是皇帝陛下钦点的人。
所以朱由检在给外面传递一个信号,以后入仕为官,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科举,朱由检准备打造一个公平的科举考试,让天下读书人都知道想要入仕只能从科举进来。
大家也注意到了,皇帝对科举的改革已经开始了,首先就是进士科已经无法独朝堂了,这次科举考试的进士科取士三百人,但是和其它科相比,比例太低了。
而且这次科举进士科取消了殿试,也就是皇帝陛下不在大殿考较进士科取士之人的学识了。
朱由检直接按照张元久给出的榜单,然后查看了各科榜单前十名考生的试卷,最后每一科的三甲都是朱由检钦点的。
进士科一下子从天子门生的地位掉落下来了,而且皇帝不再只钦点进士科三甲,所有科目的三甲都是皇帝钦点的。
也就是说进士科已经和其它科目没有什么区别了,而且朱由检还在大殿里面召见了各科取士的学子。进士科虽然是第一个召见的,但是后面的五科上榜学子也都被召见了。
明眼人都看的出来,现在的进士科已经和其它科目没有任何区别了,如果想要找到区别,那唯一的区别就是报考进士科的人太多了。
这次科举巨大的改变让江南的读书人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之中,以东林人为首的众多学子在这次科举中可谓是损失惨重。
在这些学子中大部分都报考的进士科,但是中榜的人不到进士科中榜人数的一半。
而且进士科头三甲都是不是东林人,甚至好功利的永嘉学派出身的王璟芝获得了头名状元。
这次巨大的打击,让江南东林人义愤填膺,纷纷站出来指责科举不公,尤其是看到那些明法、明算和明字,甚至明医科的取士都和进士科平齐之后,这些人更是愤怒不已。
但是朱由检在朝会上也很快给出了解释,那就是大明现在需要这些人才,精通大明律的人,精通计算的人,还有大量底层记录的文官,尤其是郎中更是非常稀缺,所以取士就要朝这个方向取士。
当众人听到皇帝陛下的解释之后,也都无法反驳,毕竟皇帝陛下列举的这些人确实非常需要。
通晓律法的法官,现在大明律法开始独立了,所以各地新建的法院非常缺乏通晓大明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