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都市现代>世家再醮记>第九十三章 七郎省试

上元节那三日三夜的欢庆气息尚未在长安民众们记忆中褪色,一年一度的省试便又声势浩大地开始了。明经科、进士科以及其他诸常科的举子共计数千人,自然不可能同时考试。正月二十五日明经科率先开考,乌泱泱的一群少年郎纷纷涌进了皇城内。待到经义、试策两场作两日考完后,正月二十七日便轮到进士科开考。

散落在长安城各角落的举子们自这一日开始,大都不再四处奔走,而是闭门静心等待考试之日到来。该投的文卷早已经投出去了,该走的门路也早已经得了消息,他们只需在试场上好生发挥便可。只是,偏有些人却依然顶着风雪,坐着马车出了门,一如往日般自宣平坊来到了胜业坊。

王珂往来崔府多次,崔家的下人早便已经认得这位未来的亲家郎君,自然殷勤地将他引到了外院崔敦待客的书房中。今天并非休沐日,崔尚书早便上朝去了,但书案上已经堆满了各类奏疏,仿佛主人早便猜到他会过来似的。

王珂微微一笑,盘腿趺坐下来,拿起那些奏疏细细地看起来。他才学见识样样不缺,少的便是这样的实务历练。王家没落已久,人脉与交际越来越狭窄,他无法接触到这个庞大国家最上层的那群名臣,更难以学习他们独到的眼光与令人拍案叫绝的应对。而今,崔敦欣赏他,自然不吝啬于指点他。与博闻广识的崔尚书交谈,他受益匪浅;看这些过去的奏疏,他不但能够领悟那些老辣的时务策对,更隐约窥得了朝中上下的风向。这些都是极为难得的体验,可遇而不可求。他不得不承认,若无崔敦这位长辈的提携,他此次省试入第大概有些艰难。而如今,他胸有成竹,心境平和,已有水到渠成之势了。

“明润兄。”崔渊得了未来舅兄过来的消息,自点睛堂赶了过来。他又熬了一夜作画,只匆匆将沾满墨与颜料的衣袍换了下来,来不及洗浴,因而墨香与颜料的味道仍是十分浓厚。

王珂一闻便知,只淡淡地瞥了他一眼:“我也不是第一回来了,不必理会我,你自去忙罢。”虽然他并不像自家阿爷王奇那般总觉得崔渊崔子竟千般万般皆好,但凭心而论,其人品才学确实值得钦佩。不论是谁,只要打扰他作画,都是不应该的。

崔渊牵起嘴角:“该画的已经画完了,无妨。”若他当真还在兴头上,便是九娘来了,也必须画完方可相见。正逢当搁笔的时候,倒是巧得很。“我本以为明润兄这两日会在家中养精蓄锐,却是想岔了。”

“省试本是顺其自然之事,与先前、如今都没什么分别。”王珂回道,“之前还曾心存忐忑,所以略感紧张。如今得了世父点拨,迷云皆散,便无需担心了。”眼下,省试于他,与先前的府试、县试没有任何差别。

崔渊扫了他手中的奏疏一眼:“安西都护府之事?”他眯起眼睛,又想起了延绵沙丘上传开的清脆驼铃声:“安西都护府才设不久,上下皆不稳。陈国公(侯君集)攻下高昌后,遗留下的祸患确实不少。”他去安西时,都护府刚设,只有震慑之威,而无抚民之能。战后民生凋敝,所遇高昌故民皆对他这唐人十分警惕。虽然高昌乃汉魏遗民,看起来俱是乌发乌目,无甚区别,但毕竟脱离中原已久。开疆拓土固然是不世之功,但若不能安抚教化这些民众,令其心向大唐,便毫无意义。“安西且如此,想必突厥故地更是隐患重重罢。”

王珂收起奏疏,叹道:“子竟见多识广,比我这困守长安之人眼界更高。”

“并非如此。”崔渊摇首道,“我先前游历天下,眼中只有风景,民生却不甚经意。仔细论起来,我也不比明润兄知道得更多。”因不曾想过民生之事,所以也并未格外注意某些细节。他能记住的,也只有印象最深刻的事而已。

“见了这么多奏疏,边疆之事频发,比之长安的歌舞升平,又是另一番景象。”王珂道,眉目间带着些许坚毅之色,“即使眼下不能去,往后也必要走一遭。不拘东南西北,总该出去见识见识。”长期待在盛世繁华之地,若非心志坚定之人,难免沉溺于浮华当中,雄心壮志日渐消弭。只有遇险,历经打磨,才能从石中脱胎而出,终成温润美玉。

“明润兄可学了那些蕃语?”崔渊一语道破了关键。若是不通蕃语,虽也能建功立业,但毕竟做不到知己知彼,也容易为人蒙蔽。

“……”王珂摇了摇首,笑道,“蕃语也并非一时之功。想来,至少在第一回授官时,我是去不成那些地方了。”

“早一些、晚一些都无妨,只要时候合适便可。”崔渊有些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将书案上的奏疏都拿起来,迅速地扫了一眼。他看得很快,几乎只是过一过目便罢了,仿佛不必思索也能瞧出奏疏中的真意。看完之后,他沉吟了一会儿,突地一笑:“因缘际会,或许四年之后,时机正好呢。”

王珂望着他,也不问他所言到底为何意,突然道:“我曾提醒过你日后之事,想得如何了?”关于未来的路途,两人也就谈论过那么一回而已。后来他也不曾再问,崔渊也并未特意回答。只是,今日说起安西都护府诸事,又见他看这些奏疏,若是他不曾意会错,他当真——

崔渊眼尾一挑,唇角微勾:“明润兄以为呢?”

“呵……”王珂垂下双目,“纳征、请期都已经过了,只剩下亲迎礼。我还能如何?”

“明润兄放心罢。


状态提示:第九十三章 七郎省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