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恐怖悬疑>窥见>第23章 论佛学

佛学中常常提到让人放下执念,告诉人们一切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然而很多佛教信徒却执着于礼佛的规矩,执着于对极乐净土的幻想。在我们所熟知的《西游记》中,唐三藏为了能够到西天取经而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这一过程是否又一种执念到表现

现实中的佛根本不存在,它是一种“空”而无形东西,如果非要说存在比较接近于佛的人,我觉得可能是那些不受制于规矩的束缚,心怀慈爱却又不计较一切结果的人,但是这些人也只能靠近佛而不能成为佛,试问哪个活着的人不会有感觉和情感佛教的规矩是让信徒能够克制自己的人性并以此做到尽可能的少欲寡求,不过这只是欲求量的多少发生了变化,与寺庙外的俗人比起来也其实也就五十步笑百五罢了。生而为人就无法达到质的改变而到达彼岸,正因如此才有了圆寂之说。摆脱物质实体的限制变为纯能量,不被物质工具以及有限的大脑结构所限制。如果圆寂之后意识还存在的话,那样的生命形态真正能使人摆脱生老病死以及任何物质的缺陷,人不仅能够实现永生还满足哲学上笛卡尔所说的(完美实体)。虽然这看似有些荒谬,但那也算是人们对物理学,生物学,以及哲学在本质上的统一的遐想吧。

佛学的思想与道家的思想很相似,它们的指向都朝着“空”字,空不是代表没有,而是一种有和无、多和少、大和小等矛盾体的杂糅态,一种所有矛盾都不存在的圆满状态,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道家的“空”更彻底,对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更加客观,而佛学体系里则多了几分人情,也许这就是它在给人带去业力、因果和轮回等元素后被世人传播得更广泛的原因。但是佛学体系也因此产生些自相矛盾的地方。让人放下执着,却又立下规矩和框架让人去执着,叫人看破万物化相,却又叫人揣着慈悲心肠。当然,如果将这些人情的元素剔除,佛学里蕴含的大量哲理和智慧对我们的处事态度而言还是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章完)


状态提示:第23章 论佛学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