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铁血魏晋南北朝>第四十一章 关中民变 上

(加我微信公众号“猎户星座”可以免费收到手机推送的历史故事哦。)

有压迫,就有反抗;有剥削,就有反抗。帝国主义,不管是日本帝国主义、美帝国主义或其他帝国主义,都是可以打倒的。--毛主席

公元445年初秋的一天,扼守陕北高原和关中平原的金锁关上没有一丝风,炎炎烈日把守关的北魏军士烤的口干舌燥,不停抹着滴滴答答滑落的汗水。

突然,在通往金锁关的官道上,吹吹打打来了一只迎亲的队伍,在巍峨的关城门口停了下来,要求出关。一名小校模样的北魏士兵来到迎亲队伍前,拦住新郎官的马头,吼到:“全部停轿下马!接受检查!”

话音未落,一个马夫模样的中年男人凑上前来,跟小校说到:“军爷,我们还要赶时间把新人迎到新房呢,您看这大热天的,兄弟们站岗也不容易,不如买些酒菜乐呵乐呵。”

说着,中年男人一伸手握住小校的手掌,一锭银子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小校手心。小校心领神会:“结婚是大事!看你们也不是土匪,检查就免了吧。兄弟们,开关放行!”当新娘的轿子通过关口时,小校一伸手撩开轿帘儿,只见新娘一张黑脸骚得通红,小校往地上吐了口吐沫:“他妈的,哪找的这么丑的婆姨!”

就这样,迎亲队伍来到金锁关外,只见那个新娘从轿子中跳了出来,扯掉了新娘服饰,从装嫁妆的箱子中翻出一个包囊,骑上骏马,和众人飞驰而去。这个新娘竟然是个男扮女装的汉人,他受刘宋帝国皇帝刘义隆委派,来到陕北地区完成一项秘密任务。

原来在公元445年,卢水胡人盖吴在杏城(陕西黄陵县,黄帝陵所在地)聚众造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盖吴起义”揭开了序幕,盖吴自知实力太弱,遣使向南方刘宋帝国称臣,以期获得刘义隆的外援。当刘义隆得知盖吴起义消息,心中自然高兴不已,特意派出特使加封盖吴,并护送121枚刘宋帝国官员大印授予盖吴,让盖吴随意任命官员。

这名使者辗转来到金锁关外的杏城,见到盖吴,宣读了刘义隆的诏书,特任命盖吴为都督关、陇诸军事、雍州刺史,封为北地公。

盖吴虽然心中不快:“他奶奶的,刘义隆好生小气,才封我个公爵!”不过,在起义初创期,为了获得外援,还是隐忍为上,于是盖吴还是恭敬的接受了刘宋的官职和爵位,并大大款待了使者。

南北朝时期的卢水胡人据考证是由于他们聚居在河西走廊的卢水(泾河的支流)而得名,但其实卢水胡人的族源有些复杂,他们应该和当时的匈奴、月氏、羯族以及现在中亚各民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高鼻”、“深目”、“多须”应该是卢水胡人的面部特征,直观点说,这个以盖吴为代表的卢水胡人应该和我们的“巴铁兄弟”长得比较相像。

盖吴起义的规模大大出乎北魏皇帝拓跋焘的预料,但其实这次起义从“天时、地理、人和”上讲都有它的必然性。

从天时上看,当时北魏民间传说一种谣言“灭亡北魏的是吴”,而盖吴的名字恰恰暗合这个谣言。不过历史上这种故事有很多,例如秦末的“大楚兴、陈胜王”之类,不知先有谣言才有起义,还是先有起义后有谣言。但古人无疑十分相信这种神秘的“谶言”,这种谣言无疑能给“起义”披上一层神秘色彩。

从地利上讲,如果我们驾车从西安出发沿西铜高速一路向北165公里,穿过金锁关,就来到“盖吴起义”的杏城,也就是现在陕西省黄陵县,这里距离红色延安只有124公里。不难看出杏城是扼守关中平原以及陕北高原的兵家必争之地。盖吴起义军占据了杏城,前出金锁关就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利于进取长安,一旦战事不利就撤退到陕北高原的山地地区游击作战。陕北高原丘陵纵横,十分不利于大军展开,却有利于小股部队的伏击战,赫连勃勃以及彭德怀当年就是利用这种地利和大大强于自己的姚兴和胡宗南对抗的。

从人和上讲,从拓跋焘登基以来,北魏帝国四处扩张,二十年间横扫整个北中国,但领土极具扩张带来的就是内部管理的难度增大,虽然拓跋焘大力提拔汉人来管理国家内务,但是人才梯队建设还是大大落后于帝国扩张速度。尤其在关中地区,从东汉末期开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地区,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多的胡人涌入这一地区,加之战火不断,养成了关中地区民风彪悍,人民尚武善战,极难安抚。大名鼎鼎的刘宋帝国开国皇帝刘裕在占领关中后就是无法安抚这一地区,导致最终丧师辱国,铩羽而归。

而拓跋焘领衔的北魏帝国在击败大夏帝国,吞并关中地区后,并未停止其扩张步伐,在西征灭掉北凉后,又和刘宋帝国在陇西地区围绕仇池公国和吐谷浑汗国大打出手;同时又派出偏师西征西域,和柔然帝国抢夺丝绸之路的控制权。于是关中地区在并入北魏帝国之后,并未得到休养生息,而是立即变成上述战争的后方基地,出兵出粮供给前线,而北魏关中镇将又一味采取军事高压政策,导致关中人民不堪重负,最终激发了关中地区的“盖吴大起义”。

另外,刘宋帝国皇帝刘义隆也对起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上文中刘义隆不仅派特使下诏任命盖吴为都督关、陇诸军事、雍州刺史,封北地公;还派汉中地区的军队驻扎边境,作为盖


状态提示:第四十一章 关中民变 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