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成功》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目标是成功的源动力,是成功路上的里程碑,任何成功都始于目标。一个人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努力的方向,才会不断鞭策自己去追求成功。”
李时珍是明朝医药学家,李家时代行医,祖父是”铃医“,父亲也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辱。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有朝一日取得功名,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14岁中了秀才后的9年中,他三次到武昌参考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愿望想专心学医,于是便向父亲表明决心说:”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父亲在残酷的事实面前终于觉悟了,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没几年,李时珍果真成了一位很有名望的医生。
有一天,李时珍出诊回来,渔民老庞焦急地把他请去。老庞说他的妻子得了急病,让一位行走江湖的医生开了方子,不料服下药湖,病情反而更加严重了。
李时珍摊开江湖医生开的药方,看了一遍,再给病人把脉,又看了两遍方子,觉得方子上的药并没有开错。他随机倒出药罐里的药渣,发现方子上有”漏篮子“,药渣里却没有,这就是说,药铺里配错了药。
老庞气得破口大骂,李时珍说:”闹出这个乱子,要怪那本旧《本草》书,上面说“漏篮子”又名“虎掌”。药铺老板熟读旧《本草》药书,误把虎掌当成漏篮子了,因此就配错了药。
后来,李时珍发现许多讲药物的书并不是都可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
一次,李时珍对父亲说,自己要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父亲说,重修《本草》,只靠私人的力量是办不到的,许多旧《本草》都是历代皇朝官家修撰的。李时珍没有再说什么,而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编写出一本新《本草》,使百姓少受一些苦。
于是,李时珍从31岁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
有一次,他问父亲“医术上面的24块斜方块的花纹,是什么意思?”他父亲说“我们这地方就出白花蛇,你到山上捉一条看看,不就知道了吗?”于是,他独自登上凤凰山,在山洞附近捉到了一条白花蛇。他仔细观察发现,白花蛇确实有24快斜方块的花纹。
在他父亲的启蒙指导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重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土地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李时珍每到一个地方,都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教。其中有采药的,也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他们都很热情地帮助李时珍了解了很多各式各样的药物。比如云毫,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的指点下,又观察了实物,才知道实际上就是油菜。
李时珍花了整整27年的工夫,以生命为代价,尝遍百草,九死一生,记下了几百万字的笔记,经过一遍又一遍修改,终于在万历戊寅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八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与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也做出了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由此不难看出,人只要有固定的目标,然后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成功就会有希望。目标不能游移不定,每个人面对目标都不能三心二意,谁游戏人生,人生就将会游戏他,到时候只会落个“老大徒伤悲”的结局。
锁定目标就是朝着你确定的目标前进。这个目标是比较固定的,不是飘忽不定的,而且还是一个较高层次的。但锁定目标,并不是说你一生就只能有这一个目标,如果你今后感觉这个目标不适合你,或有更高层次的目标,你可以更改。
因此,人生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学会制定目标,如果实践检验这个目标是对的,就要锁定,并为之全力以赴,如果你的目标是错的,是不符合时宜的,就要更改。只有这样,你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出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