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网络游戏>代周>第八十三章

可百里康在击退江滩上敌人之后,所下的命令则是集合所有段氏军三万余人,向对岸发起反击。

全军反击,以攻代守,不成功则成仁。

百里康的指挥风格确实古怪,但又不能说他是错误的。

在这种形势之下,澜沧江防线在敌人的进攻下,已经千疮百孔,难以维持,就算这时百里康带来的是一万明军,要想严密防御住澜沧江,也是不可能的。

何况只有三千人。

进攻与防守本来就是不对等的,哪怕明军战斗力再高,也不可能防御得住整条澜沧江防线。

就象一万明军足以击溃三万,甚至五万高氏军队,但这不能代表一万明军能防御得住三万或者五万高氏军从整条澜沧江同时发起进攻。

点对点的战争拼得是战力,面对面的战争,拼得是人数。

无疑,在这个方面,高方是个老手。

所以,百里康只能以攻代守,只有这样,才能在局部阻滞敌人向东进攻的速度。

而这本来打算让三千明军执行的先锋任务,出于伤亡数量的考虑,百里康只好将这任务交给了段氏军。

百里康为了保险,本三千人的任务,他集结了三万多段氏军,也就是段氏所有的军力,派三万人去执行反击,剩余的数千人被命令转进大理府,听候徐守仁的命令,进行协防。

这个命令遭到了大部分段氏军将领的质疑。他们认为,如果全军反击,伤亡暂且不计。如果敌人从澜沧江各处分散进攻,那么从澜沧江到大理府,几乎成了不设防的局面。

百里康解释道,如果不反击,那么大理府一样在劫难逃,三万多段氏军已经勉力难支,今天如果不是三千明军对正面江滩反击成功。那么,现在高氏军主力就已经在渡江东进了。

既然防守不住。不如拼死一搏,如果反击成功,段氏军主力成功突破西岸,虽然不足以扫灭高氏军。但只要守住西岸,掌握住澜沧江,敌人就无法对大理府产生威胁。

因为,就算敌人从上、下流过江,但他们的补给就成了问题,没有补给的军队,是无法对大理府产生威胁的。

解释之后,百里康强硬命令各个将领执行作战方案,而反击时间定在次日凌晨辰时一刻。

这些段氏军的将领虽然疑惑。但无法拒绝百里康的命令,大理国虽然还称之为国,但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大理国了。现在的大理国已经成为明国的藩国,段思聪动身前往明国金陵府之前,已经下令军队奉行明国特使的命令,而百里康就是明国特使之一。

既然无法阻止大理国成为明国藩国的事实,那么任何一个将领都想在这个节骨点上建立些功勋,以备日后在明国军队中有一席之地。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将领们无条件地顺从了百里康的命令,开始准备次日渡江反击的事宜。

而对岸的高方正为今天三万“炮灰”遭遇挫败而雷霆震怒。原本已经登陆的大军,竟被如此数量的明军赶下了江。

在高方看来,就算明军战斗力再高,也不过是三千人,自己过河的人数至少有一万五千人,五对一,就算用牙齿咬,也能将三千明军咬死。

为此,高方挟怒斩了数十个带头回逃的将士。

但这却挽回不了这支“农夫”军队的斗志,士兵的士气迅速降低到了冰点。

高方心知想要依靠这支部队战胜敌人是不可能的,他所依仗的只能是手下一万多正规军和一万多的两镇府兵。

冷静下来的高方,对明军恨之如骨,如果明国不是脚踩两条船,第一次澜沧江大胜之后,自己完全可以率军东进,此时或许已经坐在本该是段思聪坐的龙椅上了。

看来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明国在大理的军队也就这区区几千人。

否则,不仅仅是击退自己过江的军队,而是大军趁胜追击过江了。

既然如此,那么这一仗自己还有希望,只要在明军赶来增援前占领大理府,自己就有一线生机。

想到此,高方勒令三万“农夫”军修整一夜之后,次日早上继续向东岸进攻。

这是高方明面上的动作,暗地里,他召见两镇节度,对明天的作战有了另外的安排。

高方令两镇节度率一万府兵由澜沧江上游渡江作战,目标是占领兰溪郡,然后就顾固守等候自己的命令。

而高方自己则率一万余正规军,从澜沧江下游渡江作战,以形成夹击东岸守军的形势。

将各部族的六千私兵交给了儿子高智平,对明日三万“农夫”军进行督战,如果侥幸成功则高智平率军渡江,如果不成功,则高智平率军掩护“农夫”军撤回西岸。

万一事出不测,高方密令高智平弃“农夫”军率六千私兵撤回腾冲府固守。

双方主将对明日的战事安排,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有了天然的对立。

也就是说,澜沧江正面的一场血战已经避免不了了。

而百里康所做的安排,已经奠定了正面战场的胜利,但澜沧江上、下游被敌人突破,也在所难免了。

次日凌晨,段氏军首先发起了第一波攻击。

被先行集结起来的一万正规军做为进攻主力,被投入到了一线。

而其余二万士兵正在紧张地整肃之中,他们将做为第二波发起进攻。

百里康的策略明显与高方不同,他将三万段氏军中最有战斗力的正规军做为先锋投入战场。

先声夺人,这是一种策略,对于需要争取


状态提示:第八十三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