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仙侠修真>能源集团>第 1366 节 俄罗斯南进
部队西路军顺利的抵达了伊朗西北部的米杨,而东路军也完成了对厉害沿岸的拉什特的包围,从德黑兰到大不里士的交通线已经岌岌可危。负责伊朗西北部防守任务的1万军队面临被包围的危险。

面对危险的景况,伊朗人并不被动,多次战争的经验已经教会伊朗人,被动的话,那么就等待自己的只有最后的失败(伊朗人的战争经验是相当丰富的,从bo斯帝国,到现在的伊朗,可以说伊朗人是在战争中度过他们的历史的。)。所以伊朗人就采取了主动的行动来对付大俄罗斯发展的进攻。

伊朗人首先是加强了被大俄罗斯包围的乌尔米耶,马拉盖,拉什特等城市的防御,用这些城市的顽强抵抗来抵挡住大俄罗斯军队的前进步伐。另外,一直留守大不里士的40万伊朗军队在躲过了大俄罗斯人的空中打击后(大俄罗斯虽然知道21世纪初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航天大国,直到现在也是航天大国,但是其军事卫星的实力已经是很落后的了,这也是因为大俄罗斯国内低弥的经济原因造成的。大俄罗斯人为了在建设空间站,探索别的星球上不被抛下,就部分放慢了军事航天科技的发展,这次就让大俄罗斯人尝到了苦头,也为他们后面的发展留下了最大的障碍。所以伊朗人的很多陆军装备都逃过了空中打击,幸存了下来。)也开始了突围行动。而在米扬,赞詹两地的伊朗军队也开始行动,目的就是要切断大俄罗斯进攻部队的后援线。

35年12月8日,伊朗人的行动终于取得结果了。已经包围了拉什特港的大俄罗斯两个军,被伊朗人从被后来了一刀。当大俄罗斯整顿好被袭击后混乱的军队时,伊朗人已经消失在了群山之中。当前来支援的大俄罗斯战机抵达的时候,伊朗人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下大俄罗斯军队认识到了自己致命的缺陷,战线拉得过长,投入的空中打击力量还不够,没有完全摧毁伊朗空军与防空力量。

当伊朗军队开始反攻的时候,被俄军占领的伊朗地区的人民也开始了反抗行动。伊朗西部的群山给了伊朗人最好的掩护,俄军又如同回到了当年的阿富汗一样,面对的不是伊朗的正规军的攻击,就算是主动去挑战,伊朗正规军也以退缩来答复,俄军并不敢追击,如果追击的话正好落入了伊朗人的圈套。而被俄军占领的城市中的伊朗人,也展开了城市游击战。如同当年占领伊拉克的美军一样,俄军的境地非常的尴尬,要是退出这些城市的话,那么伊朗军队马上就以这些城市为基地,对俄军的后勤补给线进行攻击,如果继续占领的话,只要不消灭这些充满仇恨的伊朗人,那么他们面对的将是人民战争的海洋,而大俄罗斯在世界的反对声中(就算世界不反对,以大俄罗斯人信仰的东正教,也不会允许他们的军队做这些非人道主义的事情。)又不敢将这些伊朗人全部屠杀掉,更没经济力量像中国那样来建立足够多的居民点。

而从大不里士突围出来的伊朗军队,虽然遭受了俄空中力量的猛烈打击,但是还是借助群山的掩护(山岭可不像丛林那么好摧毁,或者说以现在的破坏手段,除非使用核武器,不然休想消灭这些山群中的伊朗军队。)。成功的回到了后方的赞詹,避免了被歼灭的危险,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为伊朗后面的长期抵抗做好了准备。

西部方面,伊朗人在萨南达季抵挡住了大俄罗斯军队的进攻,保住了自己与阿拉伯世界的陆上交通。为以后大量的战争物资,大批的阿拉伯志愿人员的到来创造了条件。但是伊朗人的牺牲也是巨大的,大俄罗斯为了完全封锁伊朗与阿拉伯世界的陆上交通,可以说是投入了战争的主力在这个方向上。但是大俄罗斯的空军被牵制在了拉什特与大不里士方向上,这让伊朗人可以用自己弱小的空军来抵抗大俄罗斯的空中打击。而在地面上,伊朗人借助城市的掩护,与大俄罗斯人打起了城市战,现代化的俄军终于体会到了当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艰难与残酷。而萨南达季也做为英雄般的城市记入了伊朗历史史册。

35年12月10日,俄伊双方的战线交错着,但是俄军大规模的进攻已经暂时停了下来,在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后勤线的时候,大俄罗斯军队不会笨到再进攻的。俄军的重点放到了对后方伊朗游击队的清剿上。另外在西部战线上,偶螺丝军队加大了进攻力度,特别是将大量的空中力量投入到了对萨南达季进攻下,但是并没取得很好的效果。伊朗人仍然控制着城市,并且还时不时对俄军后方进行sao扰,以降低仍军进攻的力量。

这天,阿拉伯世界援助伊朗的第一批物资与人员也抵达了伊朗。这些物质都是沙特,科威特,伊拉克,卡塔尔,阿曼,巴林,叙利亚,埃及等国家直接从中国购买的,然后直接用能源集团的战略运输机运输到了两伊边界上,再由志愿人员驾驶着来到了伊朗,而战斗机这由已经到达伊拉克的伊朗飞行员,与志愿人员中的飞行员直接从伊拉克驾驶战机投入了战场。这些物资都是直接从中国的战备武器库中提取的,所以并不需要等待。当然,这样急要求交货的话,价格肯定是要提高很多的,中国可是在拿自己的战略储备武器在帮助他们了,已经算是很够意思了。当然就算是贵点,也比美国的那些武器要便宜些,而且威力与xing能并不低,还能很好的被伊朗军队接受。当然,这


状态提示:第 1366 节 俄罗斯南进--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