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闭关习武的这段时间,林小铁也没少在营地周围转悠,现在方圆十公里之内的地方,基本都留下了林小铁的足迹,这其中有一大片葡萄藤、有上百棵结满松塔的高大松树、有结满榛子的灌木丛、有成片的蓝莓和草莓地、有无数“沙半鸡”鸡窝的草窠、有流向峡谷大瀑布的小溪。
他还在草丛中发现了两棵玉米,结了两个硕大的果实;在小溪边发现了几丛水稻,稻穗低垂,金黄金黄的;草丛与草地的交界处,还发现了一株黄瓜和两棵西红柿,都是东北特有的那种鸡蛋大小、黑色的小柿子。这些发现让林小铁惊喜万分,小心地把已经成熟的果实收割、晾晒,准备明年开春的时候尝试着种下去。
还没等到晾晒的黄瓜种子和西红柿种子完全干透,天空竟然开始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这时林小铁才想起来,虽然自己搭建了这么严密的营地,竟然还没有像样的庇护所!这些天来,他一直睡在帐篷里,晚上钻进睡袋,倒也暖和。但是眼看着冬天就要来了,自上次发现直升机至今,再没看到过搜救队的影子,如果不赶紧搭一个保暖的庇护所,这个冬天恐怕无法渡过了。
想到这里,林小铁着急了。
顾不上冰冷刺骨的秋雨,他带着砍刀就冲到了竹林,专砍那些手臂粗细的竹子,快速运回营地后,砍成长五米的竹竿,然后将竹竿斜着与地面呈60度角靠在营地中间的大红松树上,很快就围成了一圈,只在对着栅栏门的一侧留下约一米宽的一道口子。上部用竹条捆绑结实,又用蒲苇叶子缠了厚厚的一层。
由于这棵红松枝叶非常茂盛,所以第一天的时候,雨水并没有透下来。林小铁利用这一天的时间,搭建了一个保护篝火的棚子,又把庇护所的主体框架搭建好,在庇护所内用竹竿和木头铺了两层天然木板,然后将帐篷挪到了庇护所中。
现在搭的这种简易庇护所,他是从书本上学习来的。原理很简单:利用一棵大树作为主轴,将树枝斜靠在大树上,形成一个圆锥形,外面再用树叶、杂草或者细小的树枝将树枝之间的缝隙填好,就能起到很好的防风防雨作用。不过林小铁要做的这个要复杂一些,他准备用芦苇、蒲苇和杂草铺上厚厚的一层,再用泥巴在外面糊住,密不透风,冬天时候再在里面点一堆篝火,肯定暖暖和和!
第二天,雨还在继续下着。一大早起来,林小铁先去湖边割了几大捆蒲苇,摘下蒲棒后,铺在了庇护所四周。然后又割了几大捆芦苇扔到了营地中。简单吃了一些蓝莓和榛子后,就开始编起了芦苇席。
芦苇席他是第一次编制。小时候在农村,他曾与父母一起编稻草帘子,方法都差不多。用来编制的绳子,是新鲜的红柳树皮,将单根的芦苇平铺在地上,用一根树皮做主线、另一根树皮作为引线,将芦苇缠上一圈后,再放上一根芦苇,如是反复。两米多高的芦苇,中间用三道树皮编在一起,不求有多结实,主要能保住形态、不散开就好,毕竟外面还要放上蒲苇、杂草和泥巴,席子自身只起到一个阻挡作用。
一上午的时间,林小铁就编好了三块长五米多的帘子,刚好围住了庇护所的外圈。
中午,到早就观察好的两处野鸡窝中捡回来7个鸟蛋,其中两个煮熟了,一个用来做了一碗蛋花汤,另外四个做成了石板煎蛋。
自从食用了莲子之后,林小铁的饭量大增,这七个鸟蛋,也只让他吃了个七分饱。
下午又割了不少的芦苇,编制了3块五米多长的帘子和2块两米多长的帘子,这两块小一些的帘子他是用来当床垫的。东北的冬天,冻土层能有几米厚,如果不把自己与大地有效隔离开,即使有再多的热量也会被大地无情吸走的。现在已经有了两层竹木地板,他准备将来把干透了的蒲苇棒揉碎铺到下面,上面再铺两层芦苇帘子,再加上降落伞、防潮垫和睡袋,应该足够保暖了。
到傍晚的时候,眼见着秋雨没有停止的意思,林小铁一筹莫展。如果不晴天,那芦苇和蒲苇就没法晾干,这样搭成的庇护所,里面一定会潮乎乎的。一定要在一个大晴天,待红松树下都干爽的时候,把庇护所搭建好并糊上泥巴,这样才能保证冬天时候里面干燥、温暖。
不过也不能闲着。看着这淅淅沥沥的秋雨,林小铁突然想起了打野鸡的事情来。在网上曾看到过一篇描写东北打野鸡的文章,说是野鸡爱干净,下雨的时候会到树下避雨,而且为了避免泥水将自己的爪子弄脏,野鸡会站在地势较高处。老猎人都知道这点,所以经常在下雨天出门打野鸡。
子弹已经在打靶过程中用掉了半数,林小铁舍不得再用,所以就带着弩弓走进了山林中。
被雨水浸泡了两天的土壤,黏糊糊、滑溜溜,在上面行进异常艰辛,几乎是一步一滑。即使这样,林小铁也没放弃寻找野鸡的念头。天马上就黑了,他的捕兽陷阱这几天哑火了,连根兔子毛都没捉到,如果不打到一只野鸡,他只能开始吃剩下不多的牛肉干了。
踉踉跄跄向林子深处走了不到一公里,目标就出现了。在一棵枝叶繁茂的柞树下,果然站着几只野鸡。这野鸡脖子处有一圈白色,非常好识别,离多远就能看到。林小铁蹑足潜踪、靠着树木的掩护接近野鸡群,这群傻鸟竟然一点都没有察觉!
距离20多米的时候,借着一棵大落叶松的掩护,林小铁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