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晚明之帝国风云>第004 高氏之贫

第004高氏之贫

郑义虽然看轻李自成反抗精神,但也晓得没有谁是天生反贼,所谓的失望只是觉得李自成与其他流民一样庸俗。

然而造反不急在一两日,郑义可以等。

当然,造反前基本宣传工作还是要做的。

郑义微微摇头,反问李鸿基:“就这样永远躲下去?”

李鸿基沉默:“先避避风头,俺再去从军。去年秋冬以来,陕西大乱,自延安府到汉中府到处都是流贼,朝廷平贼总得募军吧?俺从军杀贼,若能有功,就风风光光回米脂;若是无功,就一辈子混在边镇,无论如何说总有口饭吃。”

得,如今李自成,哦,李鸿基心里念的想的盼的,还真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不过李鸿基言论,也侧面证明朝廷在他心中概念何其虚薄,所谓从军只是讨口饭吃而已。

郑义决定提前熄灭李鸿基一线希望,故意冷笑嘲讽李鸿基:“从军?哈哈,李鸿基你先前是传递公文的驿站马夫,难道还不清楚陕西大乱根源为谁!白水县王二?府谷县王嘉胤?他们彼时只能躲在山沟里偶尔哄抢大户罢了。真正攻城拔寨,逼的陕西巡抚、延绥巡抚上疏京师请调援兵的是谁?是固原镇叛兵!堂堂九边重镇,说叛乱就叛乱,李鸿基你觉得你一介新兵,境遇能比固原镇老卒好?”

李鸿基颓然坐回炕床。

是啊,如果边镇讨生活容易,也不会逃兵遍野,单是米脂北边的延绥镇,每年就不知多少军户逃亡。

郑义后世曾经特意统计过历代农民起义,发现所谓农民起义主体虽然是农民,但他们的头目有宗教头子张角、方腊等,有盐商黄巢、张士诚等,却极少有真正纯粹农民。明末亦不例外,李鸿基、张献忠都是基层公务员,而明末农民起义初期灵魂群体更不是农民而是军户,准确说是军户逃兵。崇祯二年的陕西,大股小股流寇几乎都是边镇逃兵领导,祸乱关中的是固原镇大股逃兵,未来祸乱晋陕的王嘉胤也是边兵出身。可以说,正是这些逃兵,急速教会一群饥民如何与明军缠斗。

边镇逃兵,乃是明末农民起义初期的显著特色。

米脂县毗邻延绥镇,李鸿基不可能不知道边镇逃兵严重性。

越是清楚边镇痼疾,越是绝望。

李鸿基苦涩反问:“除了从军拼一线生机,还能有那条活路?”

郑义一字一顿说道:“杀人放火等招安。”

鼓舞农民起义手段有很多,尤其后世如雷贯耳共产主义宣言,但很可惜,郑义不懂。郑义素来坚信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的理念,既然自己不懂也不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等宣传、组织,又何必东施效颦呢?索性忘了它,捡起李鸿基最熟悉也最能理解的“杀人放火等招安”说法。

耳听郑义反贼言论,李鸿基骇然色变,但出乎意料没有斥骂郑义。李过与高立功,神情也与李鸿基等同。崇祯元年冬府谷县王嘉胤与固原镇逃兵相继起义之后,陕西急速陷入剧烈混乱状态,汉中府到延绥镇、临洮府到西安府到处都是大股小股流贼,甚至米脂县以南、以西边界就聚集着无数流贼团伙。李鸿基如今虽然没有投贼念头,可也早已习惯流贼呼啸山川的现状。李鸿基揉揉额头,面色平静询问郑义:“郑先生为谁效力,混天王还是白水王二、府谷王嘉胤?”

郑义摇头:“我不为谁效力。”

李鸿基眸里掠过一丝失望,起身说道:“流贼事大,请允俺三思。若真势不可为,再请郑先生指条明路。”

李鸿基硬婉拒高立功住宿劝留,说道:“俺先回家想想,是走是留,明日再回复兄弟们。”

说罢,侄子李过搀扶着李鸿基缓步走远,背影渐渐消逝于夕阳余晖。

高立功家里只剩下郑义一个外人。

郑义目送李鸿基远去后,转身厚脸皮请求高立功收留:“高兄,今晚我住你家可好?”

“那是当然!”高立功说。

郑义故意挑拨高立功情绪:“高兄不怕艾家追来?”

高立功眉宇间布满忧愁,却依旧言辞慷慨:“怕他龟儿俺就不姓高,郑先生只管住在俺家。”

郑义微笑摇头:“高兄大义,但是家中一弟一妹不能无视。”

高立功踌躇。

于理智而言,疑似反贼的郑义自然早走早安生,但心中道义却迫使高立功必须善待郑义。郑义稍微考验高立功本性就不再**他,拍着高立功肩膀说:“高兄放心,我既敢留在高兄家中,就有足够信心保证高兄全家安全。”

郑义拔出腰间手铳递给高立功:“会用火铳吗?”

高立功如若珍宝似小心翼翼接过手铳:“好精致的火铳,哪里插火绳呢?”

郑义笑着解释:“无须火绳,火铳里夹有燧石,用时手指扣动扳机就能发射铅丸。”

高立功略有所懂点点头,燧石点火想法并不新鲜,难的保证燧石点火成功率。明帝国军队百年前就曾设想燧石点火,可惜由于糟糕的科技体制以及火药配比等限制,燧石撞击冒出的火星往往很难点燃**,三次射击能有两次哑火,始终无法实用化。可高立功回忆起郑义连珠式射击威吓艾家壮丁情形,手中火铳自然绝非明军曾经鄙弃的坑爹货:“我自小没见过这样精致的火铳,请郑先生你教我如何用,好像还能连珠发射?”

郑义对位面基地福利简单避而不谈:“连珠射击是我投机取巧而已,你手中火铳和延绥镇火铳一样


状态提示:第004 高氏之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